簡介:
疫情第三年,世界各國都逐漸恢復了正常生活,而「動態清零」政策仍在中國大陸被「毫不動搖」地執行。轉運大巴事故上的傷亡者、步行百里逃離工廠的工人、被驅逐出城中村的外來務工者……幾乎每個人都在為「清零」付出代價。
看不到頭的「清零」,封控造成的種種悲劇,讓不滿、憤怒、反抗開始在中國官方敘事和審查機制縫隙中發聲。四通橋的吶喊更像是驚天一響,撕開了看似「只有一種聲音」的假面。端傳媒整理12篇文章,與你一起回顧在中國抗議潮爆發之前,中國社會在「清零」政策下經歷了什麼?不滿如何形成、匯聚,又是什麼樣的轉折促成了最後的抗議?
封控與事故:
轉運大巴事故後,貴陽隔離居民自述:我也可能成爲凌晨大巴上的人
貴陽封控,貴陽轉運:一場監視、服從和舉報的大型社會實驗
鄭州富士康「逃疫」潮:工廠內外,被疫情撕裂的兩個世界
海珠城中村疫情加速「舊改」?被驅逐與被封控的外來務工者
被「清零」的社會:
搭車記:大陸疫情三年志異
淡化科普、強調懲戒與道德污名,三年來中國媒體如何報導疫情
二十大前防疫收緊,基層衛生官員自述:現在不是想控制疫情,是想控制人
轉折與反抗:
二十大下的中國防疫:靜默之下,「體諒」正被「憤怒」取代
在野:「動態清零」不可持續的原因,與官僚系統徹底缺失的道德責任
中國大學生在操場爬行:當「發瘋文學」照進現實
北京四通橋抗爭:「有聲音」比「大多數」更有質的意義
2009年,中國決定投入450億元人民幣鉅資在全球推廣「大外宣計畫」,藉此與西方媒體「爭奪話語權」。至今十年已經過去,中國的紅色滲透效果如何?民主世界最引以為傲的言論自由,如果被中共的宣傳機器徹底佔據後,會發生怎樣的事情?當民主國家獨立運作、作為第四權的媒體,都變成中國官方關係企業以後,我們還能知道...
《紐約時報》蟬聯暢銷榜冠軍、《華盛頓郵報》選書 AMAZON超過2000則讀者踴躍留言,佳評如潮! 提摩希‧史奈德(《黑土》作者、知名歷史學家):捨棄事實就是捨棄自由。現實世界並沒有「成人」。我們得自己收拾殘局。自20世紀提煉出的20則歷史教訓!不分階級、行業、領域,永久受用!
翻開課本,你看到的是怎樣的歷史? 太平天國是反封建反西方的愛國起義,抑或是和義和團一樣的宗教狂熱暴徒?文化大革命中,官方暴力遠遠大於民間暴力? 歷史記憶素來是政治權力試圖控制的對象,而校園作為新生代際社會化的主要場所,歷史教科書首當其衝,成為國家意識形態爭奪的戰場。歷史如何被教授、歷史教育如何定...
在真相製造的時代,相逢在網路與社群媒體的我們, 究竟是更容易溝通、融合、化解歧見;還是彼此誤解、仇視,甚而分崩離析?
我的一生都在盡我所能,為烏克蘭人民帶來歡笑,那曾經是我的使命。 如今我會盡我所能,至少讓烏克蘭人民不再哭泣。 ──澤倫斯基 ● 在全球關切臺灣與烏克蘭聯同命運的焦點下,第一本由臺灣和烏克蘭共同企劃出版的澤倫斯基著作。 ● 從澤倫斯基超過180篇演講中,精選50篇最具代表性的傳達烏克蘭人的英...
◎ 內容簡介 11月24日,烏魯木齊一小區發生火災,最終導致10人死亡,9人受傷。悲劇發生後,當地居民在網上質疑是因為當地的封控政策導致救援緩慢。隨後,烏魯木齊民眾自發走上街頭,提出「解封」等訴求,這一抗議行動立刻擴散至全國乃至海外,南京、上海、成都、北京等城市及多所高校均爆發了抗議行動。...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