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書房十年紀念書出版企劃書
壓軸之作
《愛字的人:因為你對書的愛情,我們存在》
十年紀念的最後一本書,《愛字的人:因為你對書的愛情,我們存在》,亦是「書店閱讀圖像」的最後一塊拼圖。維持著第一手訪談實錄的形式,我們邀請不同世代的讀者親自現身,來跟大家說,他們如何透過作品與活動,接近身邊的社會文化事件,使得自我與社會發生更深刻的連結?如何藉由與一間書店的結識,跟更多作品產生交集、使閱讀經驗產生改變或更加豐富?我們希望從讀者個人的觀點與生命出發,透過不同世代間,個體的關切與認知的深度,藉以展開那張鋪排在個人、書店與社會間之間,關聯彼此且交織著每個獨特生命與共同經驗的網絡。
關於「讀者」的過去、現在、未來
所有大哉問,由讀者們現身親自解答
——現役或未來的家長們、一線教育者,可以看見——
*家庭能否支持或影響讀者們的閱讀動力?
*體制與非體制教育中的閱讀機會有何影響?
——「讀者在哪裡?」出版人、創作者、書業從業人員不可不知——
*租書店?圖書館?連鎖書店?閱讀空間何處尋?
*工作、婚姻與家庭,如何影響閱讀?又如何帶來閱讀?
*購書的習慣,是怎麼養成的?
——給在茫茫書海或人海中,殷切找尋著什麼的閱讀者們——
*啟發閱讀意願的動力?
*閱讀的意義是什麼?閱讀與生命,如何緊密連結?
不同世代的不同解答,將交織出何種精彩豐富的圖像?
★一部有關閱讀,永不褪色的經典。 ★將閱讀分成四個層次漸進式討論,讓讀者逐步學會閱讀的要領。 ★開拓閱讀技巧,協助讀者提升自己的理解力,進而增加人生智慧的實用性書籍。 ★不只教導初學者如何進行閱讀,更是學習知識的基本方法與態度。
★看穿鬼扯最有感的邏輯入門書 ★邏輯思辨聖經,全球長銷40年、改版12次、翻譯成10種語言 ★全美大專院校「邏輯、大考(寫作/閱讀)」的指定與推薦用書
「超級有用……關於如何設計一個有效的研究計畫,包括編寫和測試你的研究問題。不僅有閱讀樂趣並具有實用性。 」 ──普利茲獎得主張彥(Ian Johnson) 上市三天即登上amazon工具書類第一名 踏出論文研究計畫的第一步 讀完本書,從下筆的那一刻開始,你的報告和論文就會比他人更出色...
在一個資訊滿滿卻多半無用的世界上, 清楚易懂的見解,就成了一種力量。 —— 哈拉瑞 *獨家贈品:購書就送《21世紀的21堂課(增訂版)》電子桌布(手機與mooInk尺寸)一組 《21世紀的21堂課》全新修訂改版! 《21世紀的21堂課》是現代智人的必修課, 是洞悉世局變幻、洞...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作者 睽違七年 宏觀典範之作 本書結合兩位最優秀的政治與經濟學家,回應當前全球關心的重大課題: ◆ 如何約束國家機器、進入通往自由的窄廊?這是西方國家的專利嗎? ◆ 具有中國特色的自由,是自由嗎?專制國家締造經濟榮景後,能夠回頭保障公民自由嗎?數位極權國家崛起,會終結自...
如果偏見可以抹除,人生會不會更美好? 回到1969年,他們倆在校園裡相遇。丹尼爾.康納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兩位同樣是風雲人物、但各方面卻近乎南轅北轍的天才,跌破眾人眼鏡地「在一起」了。剛開始,他們若即若離,到後來形影相隨,不僅聯手解開了一個又一個人類心智之謎、挑戰人們判斷與決策的理性模式,...
閱讀.防疫.提升自我素養 在家不只防疫,更是閉關閱讀修練的最佳時機 2020《牧羊人讀書筆記》 前WTO外交大使朱敬一傳授「不住相讀書法」 廣泛閱讀是創意的根本,唯有知識 才能豐厚自我涵養跟應變能力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我在別人眼中是什麼樣子?別人又是如何影響了我所呈現的樣子? 社會有如一齣劇場,每一個人都在進行著角色扮演,都在面具與戲服的掩飾,以及與他人的互動中,捕捉那個飄忽不定的自我形象。
這本書是解釋資本主義實際上是什麼、如何發生,以及如何運作。 「市場經濟」在人類歷史上一直是存在的,在美索不達米亞、羅馬帝國、中國、中世紀的歐洲,以及其他在人們的記憶中蓬勃發展的行業中運作著。在古代早已經存在貨幣經濟、銀行,甚至連聖經和可蘭經都關注利息的問題;幾個世紀前已發展出非現金支付和令人驚...
人人都需要的《資本論》完全使用手冊! 理解為什麼馬克思今天仍然是重要的靈感來源! 《資本論》之所以具有經典的地位,正因為不論從哪個時代、哪個學科的角度切入,都能在書中找到對話空間,讀出前人未讀出的新意。
編輯室手記
文/虹風(小小書房店主,小寫出版總編輯)
每一年的閱讀調查或出版產業調查報告,總會提醒我們,國人的閱讀率,每人平均一年閱讀的本數為何。年年驚嘆其低,好像也就「習慣」了。每一回看到這些數字,我相信有很多的出版從業人員也都會想:讀者,究竟去哪裡了呢?如何才能讓讀者「回到」閱讀線上呢?
小小作為書籍零售通路,站在與讀者接觸的第一線,對於這些閱讀者的年紀、樣貌、興趣,時間久了便會有一些模模糊糊的輪廓——誰喜歡什麼類型的書,因為什麼原因特別要找哪一類型的書;時事議題、網紅推薦,或者默默地、慢慢地拉住某一些讀者的心的作品⋯⋯就在我寫下這些文字時,腦海裡也一一浮現這些書與讀者的樣子。
我常常會對一個人的閱讀史感到好奇。
不過,不是想問那種:「改變你一生的書」、「生命中最難忘的閱讀經驗」、「救了你的一本書」⋯⋯這類切片式的提問;而是沿著時間軸發展的閱讀史:可能會有還不識字前,透過家庭或親友的接觸史、初初識字時的記憶、童年、少年、青年,到我們所定義的成年,進入社會,然後,到站在我眼前的這個人,關於閱讀的回溯。
秉持著「個人即歷史」的信念,當這樣的個人閱讀史沿著時間軸,甚至地理軸線展開時,我相信能夠看到時代的變化、社會對於個人的影響,以及,個人如何透過閱讀,立足在他所處的時代之中。
這也是當初《愛字的人》所設計的架構。我們大約以十年為間隔,從現齡二十至三十、三十至四十、四十至五十、五十至六十、六十至七十,七十至八十歲,每一個區間至少尋找一個與我們熟識的讀者訪談——沿著他們的生命軸線,理出與閱讀相關的軌跡。
最終的結果讓我們感到欣喜。不過,這也是「十年紀念出版計劃」的三本書裡,我們最沒有把握、惶惑,也反覆加訪最多次的一本。沒有把握乃是因為,這次要面對的是個人的生命,他們各自在何時與閱讀產生交集,我們不僅全然毫無概念,也擔憂,是否能夠呈現出最初的假想——它必然與時代、社會產生關聯。但是,間隔長達半世紀的讀者閱讀史裡,我們不僅看見了時代與社會的變遷,在反覆修稿的過程裡,也一再地被感動——閱讀的力量,遠遠大過於我們的想像。
一再地加訪,也印證了,閱讀是一種變動的、流動的歷程——沒有一個人的閱讀是固定在當下的。記憶會使得不同時期的閱讀經驗,獲得不同的色澤或重量。半年前所做的訪問,到了要定稿時,某些閱讀經驗增加或褪色,記憶的浮現,都使得這些訪談的層次更為豐富。
每一篇訪談我們都會標上受訪者的出生年、出生地以及現居地,目前每月的購書金額,讓讀者對於他們的年紀與城鄉狀況有些概念。此外,每篇訪談也都會有一篇前言,引導讀者進入,我們眼前的這位受訪者,與我們的交集。
而最終,這樣的一本書,我們更想要傳遞的,也許是邀請——邀請你一起來回溯、分享你的閱讀史。那將會賦予在這個產業鏈裡最重要的一分子:讀者,清晰的面貌,而不再只是數字、閱讀率,這些模糊的集體印象。
我們希望,這本書會是一把鑰匙,開啟讀者對於訴說閱讀生命史的那扇,多彩、繽紛,通往不同時代的任意門。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