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西紀程》是清末第一任駐外大使郭嵩燾出使英國的旅途中見聞的整理記錄,並在1877年由同文館(清庭的外語機構)出版,作為提供給官員有關外交事務的參考資料。 此書一出版,即在清庭朝野激起軒然大波,指責謾駡之聲遍及京城內外,書版隨即遭銷毀,不可再印,成為禁書。
郭嵩燾(1818-1891),湖南湘陰人,晚清官員,湘軍的建立者之一,曾任職於翰林院、南書房、廣東巡撫等職,被稱為“第一個睜眼看世界的中國人”。
郭嵩燾為官時關注“洋情”,處理過一些與洋人交涉事件,被清庭視為“精透洋務”之人。 他在諸多文章和奏摺中,提倡學習西洋的優點,認為“雖使堯舜生於今日,必急取泰西之法推而行之,不能一日緩也”,並批評時政“西洋汲汲以求便民,中國適與相反”。 雖然遭到“謗毀遍天下”,卻自稱:“流芳百代千齡後,定識人問有此人”。
除《使西紀程》外,本書也選取了一些郭嵩燾出使英法期間,參觀議會、工廠、學校,接待官員政客的記錄與感想的文章。 文章中提倡學習當時西方的新技術,如冶礦、鐵路、電報等。
郭嵩燾在許多文章中多次提出“本末論”的看法。 在《條議海防事宜》中說:“西洋立國,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賈,造船制器,相輔以益其強,又末中之一節也。 ”郭所稱的“本”,指的是國家的政治文化制度。 “末”指的是商業、科技、工業、軍事等。
他在許多文章都提出,如果想達到西方國家的富強興盛,不被欺負,首先要學習的是“本”。 “無其本而言富強,只益其侵耗而已”“推原其立國本末,所以持久而國勢益張者,則在巴力門(parliament,國會)議政院有維持國是之義。 ”“諸公專意考求富強之術,於本源處尚無討論,是治末而忘其本,窮委而昧其源也。 ”他反復強調,只學商業、科技、軍事等”末“技不會帶來成功。
初步探索“人治”與“法治”的優劣,可謂近代的先驅。 “聖人之治民以德。 德有盛衰,天下隨之以治亂。”;“ 西洋治民以法。 法者,人己兼治者也,故推其法以繩之諸國,其責望常迫。 ”; “聖人以其一身為天下任勞,而西洋以公之臣庶。 一身之聖德不能常也,文、武、成、康四聖,相承不及百年,而臣庶之推衍無窮,愈久而人文愈盛。 ”
這本富爭議性的書及郭嵩燾的其他文章至今沒有白話版本,本書可以填補這個空缺。
身處政治權力頂端, 卻也是血肉之軀的宮廷女性們如何愛,如何恨? 她們的愛欲情仇, 對她們自己和他人,以及天下局勢會造成何種影響? 從中國宮廷八卦,洞悉春秋戰國的政治局勢與人性糾葛
掀起古文明熱潮始祖,探索古文明經典之作 共譯成30種語言版本,全球銷量突破1億冊 長踞亞馬遜古文明暢銷書榜、《星期日泰晤士報》暢銷書榜超過20年歷久不墜! 《紐約時報》、DISCOVERY頻道權威推薦!
歷史真是有意思!宋代的軍事能力雖然一般,然而卻在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具有很大的能力。而來自這麼優秀且惹人羡慕的宋代人,在周邊國家是很受歡迎,而且個個幾乎受到了明星般的待遇…... 解密中國歷朝歷代變遷,發掘歷史背後的史實真相
西方史學傳世精典,華文世界唯一譯本終於問世! 希臘政治家波利比烏斯(POLYBIUS)四十卷的《歷史》整個主旨在於回答:何以羅馬能在220-167B.C.年的五十三年間統一當時所知的世界! 波利比烏斯紀錄公元前三世紀及二世紀為羅馬帶來霸業的大事,呈現出第一部綜觀性的歷史。因為地中海世界就是在這時...
歷史傳記暢銷作家張戎:這是一本必讀的書。 少數民族、宗教團體、農民、藝術家、企業家、質疑各項政策的黨員……他們才是受到這場巨大災難影響的普通人,但他們的故事幾乎被歷史淹沒 以人民視角書寫中國革命史的最新觀點!揭開毛澤東宣傳假面,還原中共建國真相! 人民發聲的歷史,是正史難以承載的生命重量。來自...
★深入淺出解說飛航過程遇到的技術性、機械、人為、航管、維修等問題 ★搭配精細內文插圖,解說飛機構造與作業程序 ★全球航空迷提供多張「真實涉事客機」照片 ★深入揭露近四十年重大飛安事故背後原因、調查結果、日後改進之處 ★國內空中巴士現役機長、波音系列現役機長、ATR現役機長、民航管理界、航空迷...
重建漢藏之間兩個歷史真相的第一本書! 1959年3月達賴喇嘛出走事件,海內外有多個版本流傳。在中國有「民間版」和「官方版」兩個主要版本。「民間版」即「讓路說」:當年達賴喇嘛出走印度,是毛澤東放走的。「官方版」則是「劫持說」,這個說法首見於1959年3月28日發布的《新華社關於西藏叛亂事件的公報》:...
「我希望,我的自傳能說清楚,科學和民主到底是如何引導我(以及我的認同者)走上這條『被通緝』的不歸路。」──方勵之 世界級的天體物理學家 中國民主的先行者,一位承擔太多責任的知識份子,親筆自傳塵封二十年,遺稿全球首度面世! 要知事實真相,應以此書為本。方勵之以他一貫坦然、簡潔、深入又詼諧的筆調,解...
《使西紀程》是清末第一任駐外大使郭嵩燾出使英國的旅途中見聞的整理記錄,並在1877年由同文館(清庭的外語機構)出版,作為提供給官員有關外交事務的參考資料。 此書一出版,即在清庭朝野激起軒然大波,指責謾駡之聲遍及京城內外,書版隨即遭銷毀,不可再印,成為禁書。
郭嵩燾(1818-1891),湖南湘陰人,晚清官員,湘軍的建立者之一,曾任職於翰林院、南書房、廣東巡撫等職,被稱為“第一個睜眼看世界的中國人”。
郭嵩燾為官時關注“洋情”,處理過一些與洋人交涉事件,被清庭視為“精透洋務”之人。 他在諸多文章和奏摺中,提倡學習西洋的優點,認為“雖使堯舜生於今日,必急取泰西之法推而行之,不能一日緩也”,並批評時政“西洋汲汲以求便民,中國適與相反”。 雖然遭到“謗毀遍天下”,卻自稱:“流芳百代千齡後,定識人問有此人”。
除《使西紀程》外,本書也選取了一些郭嵩燾出使英法期間,參觀議會、工廠、學校,接待官員政客的記錄與感想的文章。 文章中提倡學習當時西方的新技術,如冶礦、鐵路、電報等。
郭嵩燾在許多文章中多次提出“本末論”的看法。 在《條議海防事宜》中說:“西洋立國,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賈,造船制器,相輔以益其強,又末中之一節也。 ”郭所稱的“本”,指的是國家的政治文化制度。 “末”指的是商業、科技、工業、軍事等。
他在許多文章都提出,如果想達到西方國家的富強興盛,不被欺負,首先要學習的是“本”。 “無其本而言富強,只益其侵耗而已”“推原其立國本末,所以持久而國勢益張者,則在巴力門(parliament,國會)議政院有維持國是之義。 ”“諸公專意考求富強之術,於本源處尚無討論,是治末而忘其本,窮委而昧其源也。 ”他反復強調,只學商業、科技、軍事等”末“技不會帶來成功。
初步探索“人治”與“法治”的優劣,可謂近代的先驅。 “聖人之治民以德。 德有盛衰,天下隨之以治亂。”;“ 西洋治民以法。 法者,人己兼治者也,故推其法以繩之諸國,其責望常迫。 ”; “聖人以其一身為天下任勞,而西洋以公之臣庶。 一身之聖德不能常也,文、武、成、康四聖,相承不及百年,而臣庶之推衍無窮,愈久而人文愈盛。 ”
這本富爭議性的書及郭嵩燾的其他文章至今沒有白話版本,本書可以填補這個空缺。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