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書信,我倒不希望你燒了,留給我們年老的時後再翻出來溫習我們年青時代的情感…」
「我們的迷藏捉完了,上帝讓你捉著了我,也使我服了輸,讓我們在以後的日子裡,來補償白費費了的時間。」
詩人之筆◆媒體人之眼◆當代名家的智慧言談 非典型的文化評論集‧漫步在理性與感性間‧尋找一種理想的言談 羅智成自陳:這或許是我創作多年來,最貼近現實生活也最為謹慎的書寫時刻!
── 張曼娟首次書寫中年的覺醒.幸福的定義 * ── 超過260萬人搶讀按讚的文章; 引發4、5、6、7年級生熱烈討論專欄。 這個不上不下的生命階段,該有什麼樣的風景?
公共電視年度教育大戲《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改編原著 找回凝視孩子的初衷 我寫的九篇故事: 沒有一篇是普羅大眾樂見的教育神話。 沒有一篇看了會感到喜悅。 沒有一篇看了心中不會亂糟糟的,甚至覺得煩。 然而,這些事情確實發生過。 不僅確實發生過,極可能...
認同,有那麼難嗎?無論是族群的、性別的...... 奇形怪狀的台灣歷史,慘絕人寰的愛慾重生 今年最駭人的小說 這是屬於女孩的必經之路嗎?這是屬於台灣的國族寓言嗎? 張亦絢長篇小說代表作
一對男女,四次會面,私語全無,
歷時一年兩個月又二十天,全寄託在百餘封書信裡……
那是二〇一九年熱夏,連著六個晚上,我們姐妹仨忙完白天的工作約在家裡客廳,拍攝讀日記,讀信。不在的父母,用我們聲音,呈現出他們倆的既不在又拍不到。每晚收工時劇組總說,OK明晚繼續,一千零一夜。是的就在這一千零一夜的朗讀中,奇妙到來。一九四九之後的那時,那時的父親母親,那時的一代,還有那時清晨風搖裡顫動的露珠,一一的,奇妙現蹤了。──朱天文
人們總以為自己看到的是父母親的全貌、生命的所有,然父母意氣風發的年少、豐華正盛的青壯,孩子們多錯過且無意追尋,這會無憾嗎?因著父母親留下的最初的日記書信,為這文學朱家補上最後一塊拼圖,也如同他們在最終病榻上待我們仨陪伴、準備好才遠行一般,讓我們了無遺憾。──朱天衣
*
作者簡介
朱西甯(一九二六~一九九八)
本名朱青海,山東臨朐人。青少年時期適逢對日抗戰,戰後就讀杭州藝專。一九四九年棄學從軍來台,從上等兵至上校退役。曾任《新文藝》月刊主編、黎明文化公司總編輯,四十六歲離開軍職以專志寫作;曾在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組兼任教職。一九四七年,在南京《中央日報》副刊正式發表第一篇短篇小說〈洋化〉,一九五二年出版第一本小說《大火炬的愛》。作品有長篇小說《貓》、《旱魃》、《畫夢紀》、《八二三注》、《華太平家傳》,短篇小說集《鐵漿》、《狼》、《破曉時分》、《冶金者》、《春城無處不飛花》,散文集《朱西甯隨筆》、《微言篇》等三十餘部作品,無論質量,皆極為可觀,允為當代台灣最重要小說家之一。遺作《華太平家傳》,耗費十八年寫作,傾其畢生功力,多次易稿修改。此書深受台灣文壇肯定,更榮獲二○○二年時報文學推薦獎、中國時報‧開卷年度中文創作類十大好書、聯合報‧讀書人年度文學類最佳書獎,以及金鼎獎等。生功力,多次易稿修改。此書深受台灣文壇肯定,更榮獲二○○二年時報文學推薦獎、中國時報開卷年度中文創作類十大好書、聯合報讀書人年度文學類最佳書獎,以及金鼎獎等。
劉慕沙(一九三五~二○一七)
本名劉惠美,台灣省苗栗縣銅鑼人。省立新竹女高畢業。曾任小學教員。著有《春心》短篇小說及散篇散文。從事日本文學譯作達三十年,除芥川獎作品集、日本現代小說選等多冊外,於日本文學大家菊池寬、志賀直哉、石川達三、川端康成、井上靖,尚有三島由紀夫、遠藤周作、曾野綾子、佐藤愛子、安部公房、源氏雞太等名家之長短篇代表作,均有各別專集譯作,已結集成冊出版者達三十餘種。另有橫光利一、谷崎潤一郎、中河與一等散篇譯作,以及譯有大江健三郎《換取的孩子》與《憂容童子》兩書。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