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與記憶的紀事
用漫長跨度的時光,揭開蘊藏在生命中的遺憾與傷害,理解挫傷
榮獲2022香港紅樓夢獎;2022聯合報文學大獎; 2022台北國際書展大獎首獎;2021 Openbook好書獎 甘耀明2021年灼人小說。 台灣文壇首部以1945年「三叉山事件」史實為基底, 繾綣又磅礡的動人小說。 這世上沒有英雄,只有找回尊嚴的人。
槍響前,他必須找到拯救被告的方法。 一艘遠洋漁船,承載著一樁滅門命案的祕密; 為了找出真相、伸張正義,賭上的可能是整個國家的命運
★ 吳曉樂獻聲朗讀後記〈曾經這世界有她〉 ★ 出道十年,重探初心!小說家吳曉樂以「彷彿考了四次臺大」之力寫就的重磅之作! ★ 回歸教學現場的犀利觀察,細緻重塑新世代教育的學習困局、師生互動與同儕關係。 ★ 世代怎麼複製?親子如何相殺?十年後的現在,是否依然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三十年前的航空信,串起諸多人生。
家中經濟與情感核心的年邁老婦、憂鬱寡歡的高中老師、追求認同卻酗酒的大女兒、總在關係中當夾心餅乾的二女兒、意外懷孕而移居國外的閨密、跨海來台尋根的兒子、投入選舉的政治受難遺族,從一場夢、數封信、交錯的旅程,傷痛一一被喚醒……
作者簡介:顧玉玲
北藝大人文學院助理教授,「台北捷運潛水夫症工人戰友團」召集人。曾獲時報文學獎、台北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星雲文學獎等,專書獲得金鼎獎、台北國際書展獎、台北文學年金獎、中時開卷十大好書、亞洲週刊十大好書、桃園年度之書。著有《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回家》,主編《木棉的顏色:工殤顯影》、《拒絕被遺忘的聲音:RCA工殤口述史》等。
童偉格、張亦絢、游靜、韓麗珠 專序
朱嘉漢、賀淑芳 推薦
故事中,每個人內心被無法訴說的痛包裹著,即使沒有記憶的可能,卻暴力地承接傷害與痛,彼此間的關係,要怎樣才算夠了?《餘地》以溫柔獨特的視角,關照跨度時光,理解彼此的挫傷。歷史並不總是慷慨待人,也總是成就現實裡,人的持續受迫,所以小說存在,為了記憶將被遺忘的空景,憑此,寬延惘惘再臨的暴雨。此即顧玉玲的小說《餘地》:最終,這一角一切厚重話語,盡皆留白了的靜謐空地,亦在「我」與彼之間,留存了溫暖的共感與光照。──童偉格
在這部以家族、性別與台灣為發端的小說中,如何在三者之中,翻轉出跨家庭、跨性別與跨台灣的新意,一種「不厭舊也不懼變」的「敢撩(禁忌)」書寫策略,實有太多可觀之處。──張亦絢
一如不少經歷鉅大歷史創傷,透過書寫以消化並超克的小說家(我在想,嗯,米蘭,昆德拉),顧玉玲迫使平庸的善惡二元對立變得陌生;所謂惡,或善,是否只是彼此的延伸?──游靜
《餘地》所展現的世界,表面運作如常,而在日常的表相下,各人都懷抱著無法與別人分擔或分享的黑洞。──韓麗珠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