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位作家寫下攸關楊牧、東海、與自我的追索
鍾玲、周芬伶 、宇文正、楊明、徐國能、甘耀明、陳智德、陳慶元、言叔夏、楊富閔、莫澄、張馨潔、蔣亞妮、高博倫、許閔淳、黃家祥
本書集結各年代畢業於東海大學的作家們接棒書寫,寫下對詩人楊牧與東海的記憶,爬梳出一條屬於東海的文學之路。
嘗一小口馬德蓮,因「這個曾存在過一次」而享有完整生命的一瞬。 小說裡的普魯斯特時刻,讓我們愈洞徹時間是什麼, 就愈洞徹創作是什麼,也愈洞徹事物的本質是什麼。 時間就是作品所創造之物,做作品就是做時間,也就是做時間的觀念。 成為書寫的人,意謂成為做時間的人。
一九九五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保羅.克魯岑(Paul J. Crutzen)在二○○○年提出「人類世」的假說,認為地球自十八世紀末便走入「人類活動全面改變地球的地質年代」的全新世代;尤以全球二氧化碳和甲烷濃度增高為主要特徵。「人類世」標誌著工業、農業、森林砍伐、都市化、過度捕撈、化石燃料耗盡、廢棄物積累...
《濁流三部曲》的出現,不僅一舉打破了日治以來台灣小說創作的侷促現象,率先展現台灣的雍容、磅礡,他同時也在確立台灣小說家在戰後台灣文壇的存在位置,終戰不到二十年,鍾肇政也是憑著這本鉅著領先台灣小說家,突破殖民文化的封鎖線,站上了戰後站上了台灣小說的制高點,具有樹立文學新里程碑的意義。
《濁流三部曲》是台灣大河小說的源頭,作者細膩的描繪自身的經歷與時代鉅變下的風景,其中也有纏綿的愛情,形成視野寬闊的巨著。是書寫民族苦難的史詩,更可以讓許多新一代的讀者回顧父祖輩那段充滿心酸、屈辱、迷惘,卻又隱約摸索企盼未來的時代。 《濁流三部曲》的出現,不僅一舉打破了日治以來台灣小說創作的侷促...
《濁流三部曲》是台灣大河小說的源頭,作者細膩的描繪自身的經歷與時代鉅變下的風景,其中也有纏綿的愛情,形成視野寬闊的巨著。是書寫民族苦難的史詩,更可以讓許多新一代的讀者回顧父祖輩那段充滿心酸、屈辱、迷惘,卻又隱約摸索企盼未來的時代。 《濁流三部曲》的出現,不僅一舉打破了日治以來台灣小說創作的...
這部《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是班雅明著名的「巴黎拱廊街研究」計畫的一小部分,班雅明面向巴黎和波特萊爾,寫於一九三七、三八年他思想最成熟的高原之時,是他最綿密最詩意也最言志的作品,更是人類思維長河中一個獨特無倫的奇蹟。本書共收錄了三篇班雅明的文章:一、波特萊爾筆下第二帝國的巴黎;二、論波特萊爾的...
「他已走到樹林那邊去了,去尋找野菰或僅是為走走,或者,在更早以前,他已走到樹林那一邊,林外有山有風有海有雨,他無法停止腳步,走過之處都會留下一串低語。」
——周芬伶
鍾玲、周芬伶 、宇文正、楊明、徐國能、甘耀明、陳智德、陳慶元、言叔夏、楊富閔、莫澄、張馨潔、蔣亞妮、高博倫、許閔淳、黃家祥
16位作家寫下攸關楊牧、東海、與自我的追索
若說文學化作一座山林,
那麼,詩人已經穿過樹林的間隙,走到那彼岸去。
年少的楊牧,也曾息著大度山的山風,緩步在相思樹林下,
那些林下的低語,聲聲噎噎,
已凝鍊成光影,佈成一副星圖。
而後到之人在相同位置上仰望著夜空,
期望摘取到一點光火,
在那林間照出一條「我」的道路。
這是一本記憶之書,
作家們追溯著楊牧過往的腳步,
也追溯著自己在東海的時光,
並將各自的記憶化為文字匯聚於此。
從時光的漩渦中抽離,
他們早已循著光跡,
先後踏在這林間的小路上。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