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快要讓我抓狂了。請問:理智斷線前的三秒鐘,
我可以做什麼防止自己不理智的行為和言語?
假想一下:一年後,地球就要毀滅了。
假想一下:有一天,你的孩子對他的孩子,也抓狂大吼大叫。
假想一下:有一天,你老了,換成孩子對你抓狂大吼大叫。
我猜,第三個,最有效。
多數父母都知道怎麼教小孩
我們缺少的不是育兒方法
而是在「兒孫自有兒孫福」和「成就孩子」間取得平衡
200則隨筆
希望讓你找到讓日子過得更幸福的方向
不罵,力量更大 汪培珽手記拾:姊姊十六歲弟弟十三歲,那年的故事 孩子做錯事,也不罵? 為什麼要用罵的? 好好說沒用啊! 所以罵就有用了嗎? 沒。 既然沒用,為什麼還是繼續罵?
好師傅會罵人嗎? 即使你還未開口罵,孩子已能感受到你散發出來的負能量。 好的師徒關係,是讓孩子發自內心喜歡你、尊敬你,想要跟你一國。 罵孩子,不單單會破壞你們的關係,還有影響一輩子的後遺症。
這一年,她十五歲,他十二歲。 如果《父母的保存期限,只有10年》,爸爸、媽媽,你們已經過了有效期限。 但生活沒有結束,親子間的故事還在進行, 效期過後,父母與孩子對話將如何流轉演變?
父母的腦袋裡都是糨糊嗎? 剝奪孩子「靠自己」的機會,等同剝奪他們的人生樂趣。 愛和寵溺,只有一線之隔,卻不難分辨。 會使孩子習慣變差、人格變形的,是溺愛。 真正的愛,只會帶領孩子漸漸邁向成熟和獨立。
姊姊說:「這是青春期的快樂。你們都沒經歷過,太可惜了。」 父母有一千個理由也沒用。 能說服孩子的,是你們之間有多少心平氣和的對話。 快進入青春期,或已進入青春期的孩子,表面要開始叛逆了。 但叛逆的心,不等於不需要關心。 在這個階段,還是需要父母的陪伴。 即使孩子表面不需要你,我們也要默默守候。...
★韓國上市一個月,熱銷20,000本。 ★YES24網路書店,9.6顆星好評! ★超過10,000件心理諮商個案的人氣心理師★ 現在開始,是母親和女兒都要「活出自己」的時代。 「為什麼母親在傷心時,不對兒子而是向女兒訴苦?」 「為什麼母親看到女兒幸福時,除了欣慰卻也有些嫉妒?」 ...
★《薩提爾的親子對話》作者、薩提爾親子情緒專家李儀婷最新力作 ★讀懂孩子的情緒,化解親子戰爭,讓孩子在父母的愛與理解中茁壯
放手,是門功課,需要練習 「你敢讓她去跳?」朋友從電話那頭傳來好大的問句, 語氣中頗有「這麼大的險,你怎麼敢讓孩子去冒呢」的意思。 我沒有回答,只在臉上露出一抹微笑。
嬰兒不是天生聰明,是「親子對話」能讓他們變得聰明! 新手父母必讀,從家有寶寶的第一天起,就不應錯過的暖心育兒之作。 無關貧富,不論貴賤,「3000萬字計畫」帶你提升親子對話質量, 不必花一毛錢,你與孩子的正向話語,就是幫助大腦發展的那把鑰匙!
「你不要這麼沒耐心嘛。」先生說。 我當時沒反駁,只是默默聽著。 坐在床緣的我,突然有種好大的失落感,久久不能平復。 因為我知道,我真的很不應該這樣對孩子。 汪培珽手記 姊姊十二歲半,弟弟十歲,那年發生的故事
我們從上一代獲得的教養,以及那些教養方式對我們養兒育女的影響,也可能是我們在面對孩子時,可能會犯下的錯誤。本書作者菲莉帕身為心理治療師,有機會觀察親子關係是如何變調的,以及如何讓它恢復正常運作。這包括如何處理你和孩子的感受;如何傾聽孩子,以便更瞭解他們;如何與孩子建立真正的聯繫,而不是陷入令人疲憊的...
你好愛孩子。 只生一個不生了。 你好愛孩子,也好想辭職回家帶孩子, 還是把孩子交給別人照顧。 為什麼? 這是一本百年大計之書。 它關係你的幸福指數,也關係整個國家的幸福指數。 生兩個孩子,不是為了誰,是為了自己的幸福。 辭職回家帶孩子,也是。 人生最美的時光,就是那段日子。
我們不該小看孩子受到的壓力和創傷, 因為即使是無心之舉, 也有可能為孩子帶來無可磨滅的影響
「為什麼別人的孩子都這麼乖?」
「為什麼別人的孩子都這麼優秀?」
你這樣想過嗎?
問題不在孩子乖不乖、優不優秀。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這句好像是不得不說的廢話)。
父母得跳脫「跟別人比」的框框後,再來談教養。
我們總是先看別人的孩子,再看自己的,然後開始比較。
問題是,父母自己乖嗎?優秀嗎?
乖,和優秀,放到父母身上,可以是有耐心的同義詞。
「這孩子,怎麼這麼固執?」
我們會先反省自己固不固執嗎?
不。我們會先把自己不聽話的孩子,跟別人聽話的孩子比。
然後怪自己的孩子太固執。
「有主見」,明明是好事。
但是,當自己的孩子有主見時,多數父母卻不高興。
甚至把它當成缺點看。為什麼?
孩子犯錯被老師罵,如果你親眼看到,會難過得不得了。
但是,自己罵小孩罵得更兇,卻不感到難過。
甚至愈罵愈覺得上癮,為什麼?
「怎麼讓小孩更有自信?」
「偶爾威脅一下小孩,有這麼嚴重嗎?」
「會讀書是很好,但不愛讀書,我也不勉強……」
「不乖,打一下有什麼關係?」
父母對教養的疑問,沒有盡頭。
如果我們把矛頭指向孩子,只能治標不治本。
問題的源頭,常常是父母哪裡需要改變──
可能是隨口批評孩子的習慣;
或是「我這麼倒楣才會生了你這麼難纏的小孩」的念頭。
會反省的父母,孩子的問題自然就會愈來愈少。
*
這麼多年來,收讀者的來信,已經變成生活的一部份了。
每一封,我都會看。
每。一。封。
至於回覆呢?有點看緣份(抱歉)。
有人只寫了五句,但我覺得不馬上回,對方就要跳樓了。
有人寫了三頁,我猜寫完,問題可能就解決了一半。
整理讀者的問題時,有時候我會把父母的提問藏起來。
因為你可能沒有這樣的困擾,
但是我的回答,希望也可以讓你找到自己的需要。
*
『當你用美好平和的眼光看孩子,孩子就是美好平和的。
我家姊姊弟弟十二歲之前,都是美好平和的。
十二歲之後呢?
在外人的眼光裡,不是。
但是,我還是用美好平和的眼光看他們。
他們在青少年時期給我的試煉,不要說換做別家父母,
只要換我家先生來管,都可能弄得烏煙瘴氣。
但是,我從來沒有無助的感覺。
父母不能無助,因為孩子比我們還無助,
我們是孩子好好長大的唯一依靠。』
以上這段話,說的就是:父母要保持信心。
父母的信心,就是孩子自信的來源。
也是孩子的人生,可以走得更幸福的來源。
與你共勉之。
──汪培珽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