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李留斯雷恩在冷戰的高峰期來到柏林,他遊走在東、西方兩大陣營,挖掘出當時還不為人知的秘密。《最後一役》是「二戰經典三部曲」中最為高潮迭起的一部作品,最能凸顯作者整理與分析資料之高明,是非虛構寫作的經典代表巨作。寫作當時還處於風雨飄搖的柏林,如今讀起來,依然令人不勝唏噓,深感造化弄人。
作者考李留斯雷恩經過兩年時間,在《讀者文摘》的協助之下,發動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廣告宣傳,徵集1150人的書面考證,親自訪問超過172人,並且翻查供詞、訪問、信件、日記、作戰日誌以及團級作戰史,方才撰寫出至今依然令人不可忽略的戰史經典之作,並且改變了新聞寫作的既定模式。即便後世許多作家撰寫更多的相...
★全球翻譯32種語言.暢銷20萬冊.橫掃12項國際大獎.唯一中文版 ★《經濟學人》、《紐約時報》、《金融時報》年度選書 20世紀最黑暗的歷史現場,不在德國或俄國,而在納粹與蘇聯之間的血色東歐。 見證普利摩.李維未能記錄的屠殺真相,漢娜.鄂蘭理論之外的極權全貌。
德國陸軍虎式戰車王牌指揮官——奧托‧卡留斯,橡葉騎士級鐵十字勳章得主,公認的戰車王牌。 《泥濘中的老虎》是卡留斯親筆撰寫的回憶錄,從東線的且戰且走,到西線的逃離包圍圈,卡留斯見證了納粹德國在戰爭中的光榮與衰敗。書中述說的不是他在戰場上如何英勇殺敵,更多的是細數他以及他的戰友在戰場的所見所聞及親身經...
繼《看得見的世界史》與《德意志》,BBC廣播四台和大英博物館又一攜手磅礡巨作 藝術史大師尼爾・麥葛瑞格帶路,探索信仰與人類社會交織的複雜歷史與關係
「古羅馬,很重要!」 一部寫給當代的全方位羅馬史 全球翻譯超過23種語言,跨越漫漫歷史長河的耀眼帝國,榮光不滅! 當代歷史學界超級巨星,全球矚目的劍橋教授瑪莉‧畢爾德隆重鉅作
國家內憂外患的解套之書。 「不關心政治,就等著被糟糕的人統治。」―柏拉圖 當代最具權威性作家, 套用個人創傷的心理療程, 拆解七國如何挺過三大類危局, 借鏡歷史,在動盪中找到曙光。
戰火越是靠近,日本反抗越是堅定 美國只想盡快結束戰爭,不管用的是什麼手段 原子彈兩聲巨轟,敲醒日本投降的覺悟 人類釋放出地獄之火,成為史上最慘烈的結局 帝國的一起一落,就在那瞬息之間
軍事寫作一代傳奇李德哈特,五十餘萬字篇幅、耗時二十多年完成之遺世大作 最經典的二戰史,軍武迷失之遺憾的磅礡逸品 二戰終戰七十五週年紀念新版 收錄多幅珍貴手繪戰場地圖
艦長、飛行員、水手、地勤人員盡忠職守,面對神風特攻隊的自殺攻擊、夜間惡戰、和時間賽跑的修復工作,如果沒有企業號,二戰歷史可能從此改寫! 企業號的靈魂,就是美國為太平洋自由而戰的精神! 本書不同於一般戰史書籍,作者提爾曼挖掘官方紀錄、口述歷史,並親自採訪曾於企業號上服役的倖存老兵,以各...
蛋白質與卡路里點燃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火! 第一本從帝國糧食供需、殖民及戰地飲食角度出發, 全方位探討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因與後果的歷史專書。 莉琪‧科林漢繼《帝國的滋味》之後又一重磅著作。
二次大戰歐洲戰場的最後一役
希特勒與他的第三帝國正要走向滅亡
盟國這時已經開始上演分贓的戲碼
冷戰的雛型開始形成
雖然戰爭即將結束,受害的永遠都是人民
柏林人在市區轟炸後的斷垣殘壁中等待,嚇呆到動彈不得,固守著目前所有的唯一手段──求生存的手段。吃的比愛情更重要,藏起來比戰鬥更有尊嚴,在軍事上,挺下去遠比打勝仗更正確。
重現「二戰經典三部曲」的磅礡氣勢
非虛構寫作大師不得錯過的經典傳世之作
第三帝國的最後日子開始倒數!放眼望去,東西兩線的戰火皆快速往首都——柏林挺進。戰略轟炸使得希特勒一度感到驕傲的帝都變成斷垣殘壁,柏林開始在顫抖,戰火已經來到家園門前了。
帝都之中人們惴惴不安,每個人都有自己擔心的理由。平民百姓不知道自己的未來會如何。潛藏了整個戰爭時期的猶太人擔心會洩漏行蹤,同盟國潛伏的間諜深怕蓋世太保找上門,老百姓害怕自己被徵召上前線去抵擋鋼鐵洪流。戰爭不再是新聞的內容,它已經成為柏林人生活的日常。
躲在總理府地堡的希特勒,開始胡亂指揮根本不存在的部隊。前線吃緊的消息永遠都會被他訓斥是部下貪生怕死的理由。歇斯底里的怒罵將領變成司空見慣的場景,可是這一切無助於挽救國家的命運。亡國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已,包括希特勒的生命也是如此。
同盟國開始為戰後的佔領作政治準備。很難想像原本還有共同目標的盟友,已經分成兩個陣營,彼此都在為各自的未來勢力範圍開始你爭我奪。英美作為長年有共同利益的盟友,他們試圖掌握更多的主導性。覬覦歐洲許久的史達林不會放任戰後局勢在自己的掌握之外。兩大陣營的明爭暗鬥始於由誰先奪得柏林開始,冷戰的暗潮洶湧比起一般的認知開始得更早。東、西兩線競相攻向歐戰的最後戰利品,誰奪得了柏林,誰就能在歐陸呼風喚雨。真的是如此嗎?
考李留斯雷恩在冷戰的高峰期來到柏林,他遊走在東、西方兩大陣營,挖掘出當時還不為人知的秘密。《最後一役》是「二戰經典三部曲」中最為高潮迭起的一部作品,最能凸顯作者整理與分析資料之高明,是非虛構寫作的經典代表巨作。寫作當時還處於風雨飄搖的柏林,如今讀起來,依然令人不勝唏噓,深感造化弄人。
本書特色
1. 收集戰場兩方的軍人及平民的現場見證而成的作品。尤其難得收集到蘇聯方面的論述
2. 融入文學元素的新聞寫作方式,讀者仿如親臨現場般閱讀歷史
3. 成書超過50年,至今依然在持續出版,是歷久不衰的二戰經典之作
4. 多幅地圖及戰場的珍貴照片重新呈現,一起見證歷史
作者簡介
考李留斯雷恩(Cornelius Ryan)
著名戰地記者、編輯和作家。1920年6月5日生於愛爾蘭都柏林市。20歲那年來到倫敦擔任文員,但他的志向是成為一名文字工作者,因此於1941年加入路透社,進而在1943年成為《每日電訊報》的戰地記者,負責採訪第8航空軍及第9航空軍的新聞。
他曾隨轟炸機隊深入德國上空參與過14次轟炸任務。D日當天,他先是從天空見證了盟軍對歐洲大陸的反攻,落地之後,再轉搭快速的巡邏艇橫跨波濤洶湧的英吉利海峽,前往還在激戰的諾曼第灘頭進行最直接的現場採訪。這一天他剛滿24歲加1天。隨後他跟隨盟軍尖兵——巴頓將軍的第三軍團橫掃法國、跨過萊茵河、挺進德國,直至納粹投降為止。歐洲戰事結束後,他又奔赴太平洋戰場前線採訪,並且開設《每日電訊報》在日本戰後的第一個辦事處。1946年轉戰耶路撒冷,擔任報社的中東區採訪主任。
1947年移居美國,從此以北美為家。雷恩輾轉於《時代》、《新聞週刊》、《柯利爾》等媒體。「二戰經典三部曲」的出版使他享譽全球。《最長的一日》深獲肯定,也換來雷恩在著名文學雜誌《讀者文摘》的固定任職。
1970年被診斷出患了癌症,但他依然正面應對,正如同他在戰場上採訪一樣,並且把生命剩餘時間都用在完成他的最後著作《奪橋遺恨》。
雷恩於1974年11月25日辭世,享年54歲。
譯者簡介
黃文範
1925年生,陸軍官校19期砲科、陸軍參大正16期、美國砲校尉官班41期、美國防校高級班4期畢業。曾任排、連、營長、教官、中央日報編譯、編撰、《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文中版副總編輯。著譯書六十多種,內容涵蓋文學、歷史、傳記等。軍事譯作有:《最後一役》、《奪橋遺恨》、《最長的一日》等。
熱愛戰史閱讀名人聯名推薦
郭重興 讀書共和國出版集團社長
郭力升陸軍少將 前陸軍指參學院少將院長
傅鏡暉 戰史專家及美食部落客
黃竣民備役中校 軍事專欄作家
媒體好評
雷恩「二戰經典三部曲」的最後一部,繼《最長的一日》、《奪橋遺恨》之後,《最後一役》筆力千鈞、引人入勝。——《伯明罕郵報》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