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幻覺嗎?一個熟悉的背影從眼前一閃而過……
她筆下的倫敦街道,細緻、寫實;
她走過的曼哈頓街頭,又會是什麼光景?
當吳爾芙降臨紐約,將擦出怎樣的火花?
本書即將電影化!劇本由英國版紙牌屋編劇Andrew Davies操刀。
維吉妮亞.吳爾芙死而復生,是騷動的靈魂?還是虛幻的傀儡?
1922年,紅色政權席捲蘇聯。 一位帝俄時期的青年貴族, 被迫在莫斯科一家豪華飯店度過餘生。 他以紳士風度對抗遭囚禁的命運,用品味緬懷過往的美好, 在劇變的時代,成為最不自由也最幸運的人。
當現實變成超現實,唯有小說才能洞澈一切…… 《紐約時報雜誌》(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以薄伽丘《十日談》為發想,邀請了數十位當代知名的小說家來為2020年突如其來的Covid-19疫情撰寫故事。無疑這是一本在疫情下最能夠反映我們心境的小說,它標記著我們這個年代,...
人生就像一段有目的地的漂流 ——想去某個地方,卻往往不得不去另一個地方 歐巴馬2021年度最愛小說 比爾.蓋茲2022年夏季書單 銷售破1,000,000冊,賣出30國語言版權
現代作家安潔拉.蘭姆只是想調閱維吉妮亞.吳爾芙的手稿,卻不經意將維吉妮亞從陰間喚回。當渾身泥污的女作家赫然出現在紐約公共圖書館的書架間,立刻遭到驅逐,安潔拉趕上去營救。
安潔拉陪著維吉妮亞在酒店買醉、到美術館尋訪舊友的畫作、哄騙珍本書交易商買下稀有的簽名初版書。維吉妮亞發現大型連鎖書店歇業,印刷世界被螢幕取代,頗受震撼,但走訪雅致的獨立書店後,她的失落感得到補償。她跟安潔拉飛往伊斯坦堡,重溫年輕時的舊夢、吸引新戀人,最後在一場國際研討會成為注目焦點,研討會的主題正是:維吉妮亞.吳爾芙。
本書描繪三個不同世代的女性樣貌,探討親情、友情、愛情,種種生命課題和人生的第二次機會。透過作者豐富的想像力、精巧的情節鋪陳,讓吳爾芙穿越時空,躍然紙上,遊走在當代城市中現身說法。
【作者簡介】
瑪姬·吉 Maggie Gee
創作過十五部備受矚目的書籍,翻譯成十四種語言。二○一二年英國聖安德魯斯一所大學舉辦一場以她的作品為主題的國際研討會。她是Granta文學出版社「最佳新銳小說家」,也是英國皇家文學會(Royal Society of Literature)會員兼副主席,曾經入圍柑橘小說獎(Orange Prize,現改名為Women’s Prize)及國際IMPAC都柏林文學獎 (The International IMPAC Dublin Literary Award)。她目前在Bath Spa大學教導創意寫作,並擔任英國作家授權與收費協會(Author’s Licensing and Collecting Society)主席。二○一二年她以對文學的貢獻獲頒大英帝國勳章(OBE)。
【譯者簡介】
陳錦慧
自由譯者。加拿大Simon Fraser University教育碩士,曾任媒體記者多年,從事書籍翻譯十餘年。近斯譯作:《懷德菲爾莊園的訪客》、《最高學習法》、《小熊維尼》。
好評推薦
「瑪姬.吉成就了非凡壯舉……她的輕巧筆觸與無懈可擊的技法,匠心獨運又不失可讀性,創作功力從容遊走於天馬行空與貌似可信之間。在這部作品中她讓吳爾芙再次有血有肉,以詩歌般的優美文句歌誦我們的有形生命,也熱情捍衛虛構文學。」──大不列顛維吉尼亞.吳爾芙學會(Virginia Woolf Society of Great Britain)
「不忍釋卷。」──《衛報》(Guardian)
「瑪姬.吉棒透了!高雅、幽默、出人意表,超高水準的表現。」──《泰晤士報》(The Times)
「精采絕倫……辭藻優美。」──《大誌雜誌》(Big Issue)
「直追歐威爾與赫胥黎。」─傑瑞米.派克斯曼,英國廣播公司(Jeremy Paxman, BBC)
「大膽、戲謔,叫人目眩神馳。──《格拉斯哥先驅報》(Glasgow Herald)
「風趣詼諧……具備一切我所喜歡的小說特質。」──賈桂琳.威爾森《每日快報》(Jacqueline Wilson’s Six Best Books,Daily Express)
「活潑調皮、趣味大膽,加上所有最稀奇古怪的事,真正出人意表。」──派屈克.奈斯(Patrick Ness)
「曲盡其妙:結構巧妙、出乎意料、有人情味、懸疑緊張。瑪姬.吉的《在曼哈頓遇見吳爾芙》將吳爾芙重新塑造為全球女性永恆的啟發者。」──伊蓮.肖華特(Elaine Showalter)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