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史的墮落﹒晚清北洋卷》裡,劉仲敬選擇了從晚清到北洋軍閥時代的三十七位大家耳熟能詳的人物,分析了他們為何成為他們,何種力量主導、推動他們的行為,而他們在歷史的節點上,做出何種選擇。
在《近代史的墮落﹒國共卷》裡,劉仲敬選擇了二十三位大家耳熟能詳的人物,分析了他們為何成為他們,何種力量主導、推動他們的行為,而他們在歷史的節點上,做出何種選擇。作者藉著評點人物的方式,以小見大,呈現了演化論視角中的近現代圖景。
「中國窪地」是一種隱喻,它指的不是中國所處在歐亞大陸東端上的地理低地,而是指和內亞相比,中國在政治秩序和文明上一直是被輸入區域,是技術、文明發和秩序的窪地。中國只能向朝鮮、日本輸出,而無法向西方輸出,這本身就說明了中國政治窪地的性質。
劉仲敬在本書中,嘗試重新建立我們對於近代東亞歷史的認知,打破神話,重新理順東亞在世界文明體系中的位置、以及東亞地區的政治實體在當代國際體系中的真正位置。他以獨創的歷史模型和詮釋體系(秩序輸出論),分析了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到現在,遠東秩序輸入和輸出的演化路徑,從而解構了「中國」的建國神話和黨國的歷史話...
基本上,華夏文明的演變,乃是一種每下愈況的變化;從春秋戰國到秦漢、再歷經魏晉隋唐、兩宋明清,我們可以清楚看見一個趨勢,即構成社會的中堅團體——國人、宗族等等,隨著一次次的社會清洗而逐漸消滅;進入近代之後,華夏社會已經變成「原子化的個人」組成的鬆散群體,無力抵抗外來秩序的控制與統合。 劉仲敬...
民國政治,如何從最初的分權共和,一步步走向集權專制? 這是不可避免的趨勢,還是無可奈何的選擇? 軍閥亂政或外力侵略,皆是國共革命史觀的開脫之詞! 惟有深入民國憲制的失敗之處,探究政治演化的歷史空白, 便會發現民國是東亞二千年來絕無僅有的自由時刻!
晉、燕、齊──三支分別來自內亞和東北亞的古老民族 因東亞的諸夏體系而被捲入地緣政治的漩渦 幾度強盛、幾度衰亡,意外牽動著東亞大陸的歷史走向 本書是劉仲敬「逆轉的東亞史」系列作品之一,從晉、燕、齊國的起源談起,以時間為經、空間為緯,跳脫傳統的中國框架,建構專屬晉、燕、齊民族的歷史。
◎「中華民國」是誰起的名字?「中華民族」是誰後悔莫及的發明? ◎蔣介石誓師北伐,但最大功勞得給俄國將軍加倫。 ◎陳炯明並沒有叛變,他只是反對孫文破壞《約法》自立為非常大總統。 ◎課本說袁世凱是竊國大盜、民國罪人。看過他背黑鍋的證據你會想:他才算國父。 你在兩黨的官方歷史文件裡,都不會看到這樣的記載...
為什麼中華人民共和國,或許叫「秦漢人民共和國」才更恰當? 用中華夢和馬克思主義包裝的中國,和用儒家裝飾的中國, 本質上都是法家的「秦漢式政體」(Qin-Han Polity)。 中國權貴為什麼對「中華秩序」(The China Order)鴉片般上癮? 為什麼「中華秩序」又強大又脆弱...
歷史傳記暢銷作家張戎:這是一本必讀的書。 少數民族、宗教團體、農民、藝術家、企業家、質疑各項政策的黨員……他們才是受到這場巨大災難影響的普通人,但他們的故事幾乎被歷史淹沒 以人民視角書寫中國革命史的最新觀點!揭開毛澤東宣傳假面,還原中共建國真相! 人民發聲的歷史,是正史難以承載的生命重量。來自...
國家內憂外患的解套之書。 「不關心政治,就等著被糟糕的人統治。」―柏拉圖 當代最具權威性作家, 套用個人創傷的心理療程, 拆解七國如何挺過三大類危局, 借鏡歷史,在動盪中找到曙光。
本書作者林慕蓮在派駐北京的期間驚訝地發現,不僅一般老百姓對天安門事件默不作聲,即使是在頂尖學府、受過嚴格學術培訓的大學生都對之一無所知。 林慕蓮因此決心寫下《重返天安門:在失憶的人民共和國,追尋六四的歷史真相》。在本書中,作者採訪了多位直接、間接參與天安門事件的人物──他們在廣場上的親眼所見、...
這段歷史的焦點是人民! 文革爆發50週年,從人民視角重探文化大革命的真實歷史 當代中國史學家馮客經典力作──《文化大革命:人民的歷史1962-1976》 2016年《金融時報》最佳歷史類選書 檢視中國社會底層如何經歷了一場文革魔幻之旅 更重要的是,埋葬了毛澤東主義。
中華民國臺灣――既非「中華民國」也非「臺灣」! 蔣介石如何「借殼」民國,讓臺灣建國「上市」? 分析冷戰時代,臺、美、英、中、蘇、聯合國等各方角力 完整解答臺灣的國家主權與國際地位爭議!
一部西方經書如何被引用、誤讀,最後據為己用? 一場宣教行動如何觸動滿漢族群問題、華洋民族意識? 信仰如何成為狂熱,終於燃燒中國大半江山? 史景遷敘事史學登峰造極之作 魔幻手法鉤勒出波瀾壯闊史詩 恪守史料,布局奇絕,敘事精妙,文筆流暢 ──漢學巨擘史景遷作品 經典重現──
~經濟學家PK政治學家~ 從經濟角度替中國朝代興衰算筆明白帳~ 歷史不只是朝堂之上的打打殺殺,更是朝堂之外的吃喝拉撒! 3000年帝國興衰淬鍊而出的財政教科書!
一本引起大量討論的書
讓學院派的歷史學者又讚歎有批評
但大部分讀者迅速成為他的粉絲
如果你將歷史視為巨大而複雜的生態場域,
才會明白不是慈禧、孫文等人改寫了歷史,
而是他們如何無法改變——歷史的季候、環境和節點。——劉仲敬
◎曾國藩——他是大清儒臣和忠臣的楷模,但也是大清的掘墓人。他的民兵制度奠定了民國軍紳政權的基石;他資助出版王船山的遺書,給革命黨人播下了反清運動的種子。
◎左宗棠——海防派和塞防派的爭論,實際上是東北亞和內亞的戰略方向之爭。左宗棠的勝利延長了大清在內亞的壽命,卻把脫亞入歐的機會讓給了日本。
◎慈禧——她畢生沒有走出自己的家學世界,在她自己心中,她是《紅樓夢》裡從王熙鳳、探春起家的賈母,在男人不負責任的危機時刻挺身而出,如果她對小皇帝作威作福,那則是賈母作為老人家的特權。
◎康有為——他的《大同書》將公羊三世說、佛教和西方社會主義結合在一起,在思想史上佔有一席之地。跟梁啟超的博雜豐富相比,他的特點是一貫的單薄。
◎孫文——作為思想家,他像梁啟超一樣膚淺,但沒有梁啟超廣博;作為政治家,他是嚴於責人、寬於待己的馬基維利者;作為憲法制定者,他的水準相當於優秀的專欄作家。他始終是熾烈的愛國者,但他所愛的國自有特殊涵義。
◎梁啟超——他通過發明歷史,成功地改變未來。他發明瞭四大文明古國、新中國,他飛速追逐西方和日本的最新名詞,猶如女人追逐巴黎時裝,因此他的思想是一大堆碎片的集合,彼此沒有明顯的邏輯聯繫。
上述分析和評點,絲毫沒有我們常見的近代史書寫的窠臼或束縛,讓人耳目一些,拍案叫絕。而一直以來,近代史都是黨國政治的禁臠,近代史裡面的人物評論,也都充滿了各種意識形態的避諱和讚美。孫文被國民黨視為國父,而共產黨視之為偉大革命的先行者。對於汪精衛,華人史學評論也一直陷在「正統」的解釋框架內,無論承認他的政權真偽與否,反而都強化了「正統」論。
雖然近幾年來的歷史研究,已經逐步跳出了黨國意識形態的小框架,但到目前為止依舊大致只有兩類。其一是各種非常細節的、實證主義的專題。其二是以政治鬥爭、軍事行動、國族認同為中心的宏大敘事。所以,要厘清近代史的線索、路徑和脈絡極其困難。比如,李鴻章、袁世凱和張作霖三者之間的演化脈絡是什麼?三人的社會背景又是如何演化的?幾乎從來沒有人去探討。近現代人物幾乎無一例外地被「革命」和「國族認同」的宏大話語所淹沒。
歷史學者劉仲敬的近現代歷史人物點評系列,不僅否定黨國史學體系對中國近代歷史的解釋,甚至認為國民黨的北伐、收回租界及共產黨的革命和運動,是造成中國近代及未來的巨大災難的原因;他更是否定目前主流的中國民族主義、中華民族(大一統思想、中國人認同)等論述。劉仲敬用演化論的解釋體系去看待近代史,去點評近代史人物。他認為,近代史的破碎性尤其適合演化論模型。
所謂演化論史學,是把歷史視為某種巨大而複雜的生態場域,組織和結構是演化場域的主體,而季候、環境和節點則是演化的關鍵。在劉仲敬的眼中,無論是林則徐、慈禧、李鴻章、還是蔣介石、毛澤東,都是這個生態場域裡被各種力量促動而演進的主體。換言之,歷史不是英雄的戰利品,反而,巨大而複雜的歷史力量推動了這些人物。史學家的任務就是要找出其中的路徑、線索和節點。
以慈禧為例,目前的流行解釋無外乎就是二種:一種是,她是腐敗無能的中國領導人,導致中國淪入西方列強的侵略;另一種是,她推動憲政改革、廢除科舉,證明了她是在危難之際挺身而出的中國清朝的優秀領導者。然而在劉看來,這其實是個偽問題。因為從滿與漢的角度,「保中國不保大清」是她最不能容忍的事情。劉從中國士大夫的上層儒學和八旗的通俗儒學的角度切入,分析慈禧何以做出決策;用《紅樓夢》裡的世界比喻慈禧,如果我們可以理解賈政和賈母的關係,就會發現,晚清的「慈禧光緒體制」只有在滿人世界裡才能得到解釋。
在劉仲敬看來,「袁世凱是曾國藩到張作霖的中轉站」。他的結論來自晚清到北洋,儒家影響力不斷流失、降低,從文主武從轉化為武力主導的社會演化進程。這三位都是武將,但曾國藩同時也是士大夫,而到了張作霖時代,已經無法出現曾國藩這樣的人物。
劉仲敬筆下的閻錫山,也證明了地域和季候的制約力量,回答了何以山西會成為模範省。「因為山西人有太多的小地主和小市民性格,士大夫文化卻非常薄弱。浙江、湖南都是因為明星太多、群眾演員太少,才會沒法擺平內部。」「他和大部分同鄉一樣缺乏野心和表現欲望,因此逃避了大部分危險。他的內政卑之無甚高論,大體是日本地方治理的翻版。宋教仁、梁啟超一流人物的大才弘論,他完全拿不出來。……模範省不是聰明才智的體現,而是笨人勤勤懇懇的成果。」像這樣的論述,書中比比皆是。
總之,在《近代史的墮落﹒晚清北洋卷》裡,劉仲敬選擇了從晚清到北洋軍閥時代的三十七位大家耳熟能詳的人物,分析了他們為何成為他們,何種力量主導、推動他們的行為,而他們在歷史的節點上,做出何種選擇。而在《近代史的墮落﹒國共卷》中,將陸續有四十多位人物登場。作者藉著評點人物的方式,以小見大,呈現了演化論視角中的近現代圖景。
作者簡介
劉仲敬
四川資中人,生於一九七四年,畢業於華西醫科大學,二〇一二年在四川大學獲得世界史碩士學位,現為武漢大學歷史學院博士候選人。著有《民國紀事本末》、《經與史:華夏世界的歷史建構》、《從華夏到中國》等書。譯有大衛•休謨《英國史》、《麥考萊英國史》、《安•蘭德傳:生平與思想》、《美法革命比較》等書。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