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聿銘:「雖然路易斯•康的作品不多,但每個都是經典。」
★台灣第一本介紹路易斯.康的專書
一次含括建築家小傳、哲學思考、作品介紹、實踐方法★
《反造再起》為「反造系列」第二輯,以「城市共生」為主軸,分為〔關懷弱勢:人生百味、萬華協力〕〔老城再生與活化:台中中區再生、高雄哈瑪星〕〔聯合公民社會和公部門資源:OpenGreen〕〔人群關係的再造:古風小白屋、南機拌飯〕〔用其他方式重組社區關係:玖樓共生公寓、燦爛時光書店、都農網、還我特色公園行...
尼采說:「歷史研究並非要揭開歷史的面紗,而是搬離阻礙我們前進的石頭。」這就是為何22年前的都市社會運動分析為核對今日的城市規劃與歷史仍有提醒作用。本書記錄1997年台灣第一場反都市更新運動─「反對市府推土機─14、15號公園反拆遷運動」的始末。精準動人的描繪了公園生產背後的社會─權力地景面貌。今日讀...
從十四、十五號公園到華光社區,從樂生爭議到大埔事件,從溪洲部落到寶藏巖,在全球化的時代,我們追逐國際美好城市的榮銜,公園綠地、便捷交通、拔地而起的嶄新高樓,窄化為我們視野裡唯一的目標。為了這些競爭力,政府進行美其名為都市規劃,實際作為卻是Cities for Sale的手段:讓大資本進駐、清除邊緣族...
臺灣第一女建築師修澤蘭── 超越時代的建築先驅者 修澤蘭是臺灣戰後重要的建築師之一,作品具高度表現性與雕塑性。設計作品類型多元,包括學校、教堂、火車站等,最膾炙人口的代表作為陽明山中山樓、花園新城與衛道中學聖堂。 中山樓以當權者屬意的「宮殿式建築」受矚目,深獲蔣介...
從包浩斯創辦人葛羅培斯,到新法蘭克福計畫的恩斯特‧梅與斐迪南‧克萊默,再到德國當代頂尖全才設計師Philipp Mainzer,本書開啟一趟建築漫遊,看見百年以來德國設計思維的承繼。
●中文繁體版獨步全球˙獨家收錄● 絕版多年,復刻1978年首版全圖片┼44年後作者撰寫新序 國立陽明交大建築研究所終身講座教授──曾成德 導讀˙審定˙翻譯 當代深具理論性&創造性的建築大師 最新作品──臺北表演藝術中心˙2022˙8月開幕 ▌20世紀現代建築三大經典著作之一 ▌ 認識庫哈斯及其作...
★專業審訂: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教授 呂良正 295堂建築施工入門課―――― Q&A解說 + 插圖圖解 = 輕鬆理解建築施工! ◎一頁一問,搭配精繪插圖,循序漸進介紹建築施工知識 ◎完整說明細節和整體概念,詳盡導讀施工要點及工法 ◎每頁、每項獨立章節,3分鐘即可輕鬆讀完一個...
19 architects × 34 masterpieces 從個性看懂當代建築大師 物性|感性|理性|覺性|靈性 5大性格,認識當代建築及大師們 更是一位建築愛好者,10年遊歷百座經典體悟的「建築觀看之道」
314堂建築結構入門課―――― Q&A解說 + 插圖圖解 = 輕鬆理解建築結構! ◎一頁一問,搭配精繪插圖,循序漸進介紹建築結構知識 ◎完整說明細節和整體概念,詳盡導讀建築結構要點及設計施工 ◎每頁、每項獨立章節,3分鐘即可輕鬆讀完一個單元 ◎日本暢銷建築書作家親授掌握建築結構之道,充...
【臺灣版限定】作者的話&數位簽名 希望能讓臺灣的讀者們知道, 不管是大型建築、都市計畫, 還是小案子,對我來說都很有趣, 都是相關聯的。 —— 隈研吾
#全世界最完整的圖書館建築史!!!# 有些圖書館旨在收藏世界上的每一本書, 有些圖書館的存在就是被世人欣賞、讚嘆! 本書涵括了人文 × 歷史 × 建築 是獻給每個愛書人的圖書館百科 從書寫文字的出現到當下的科技世代 從廢墟挖出的古代圖書館到鋼筋森林的現代圖書館 總計21...
278堂鋼筋混凝土造建築入門課―――― Q&A解說 + 插圖圖解 = 輕鬆理解RC造建築! ◎一頁一問,搭配精繪插圖,循序漸進介紹鋼筋混凝土造建築知識 ◎完整說明細節和整體概念,詳盡導讀建物的構造方式及設計施工 ◎每頁、每項獨立章節,3分鐘即可輕鬆讀完一個單元 ◎日本暢銷建築書作家親授...
逾35年歷久彌新 ▎經典導論 認識建築的必讀教科書 ▎1986年首次出版,暢銷全新增訂版 ▎ 康乃爾大學、洛桑聯邦理工學院教授 近40年教學經驗,致力發展基礎、實用的教學方法
為什麼「北歐風格」適合居住在台灣的我們? 第一本!由定居挪威近5年的台灣人 「與凱西一起打造北歐風格的家」版主撰寫—— 7大輕裝潢心法+5大軟裝佈置技巧, 北歐風格的最佳指南,讓你首次改造就上手!
解碼台灣磁磚的迷人身世.串聯世界磁磚的文化地圖 ★台灣磁磚大百科,八大類磁磚賞析 ★近八百張圖片與圖表解析,看見磁磚之美 ★作者20多年研究成果展現,私人珍藏磁磚大公開 ★台灣磁磚主題鑑賞景點30選
「這不是另一本《大江大海》或《巨流河》,《光的院子》的起心動念,是為了記錄父母的愛情故事,從廣東到山東,從大陸到台灣,也記錄著落腳於這棟日式建築中的日常、與其某一隅發生的故事,也從院子走出到村子看見人情味,看見那一個時代的歲月與仍可觸摸的記憶。」
網紅「水泥工」阿鴻的第一本工法書 探究泥作技術與技藝 ——完整解析30年水泥工實戰經驗——
關於建築計畫一定要懂的事―――― 人體工學 × 環境科學 × 工程學,培養尺度感,打造更好的建築空間
《建築之間:公共空間生活》是建築設計、地景設計、以及都市設計專業領域重要的經典之作,反思現代建築與現代都市規劃的問題,從人與環境研究來提出批評,關心移動在建築物間的人們,也督促人們對於理解公共空間的細微特質。
圖解化無壓力輕鬆學習建築 311堂建築入門課―――― Q&A解說 + 插圖圖解 = 輕鬆學習建築史! ◎逐頁問答詳解,搭配精繪插圖,循序漸進介紹建築知識 ◎完整說明細節和整體概念,詳盡導讀歐洲與日本建築發展、大師風格與著名建物 ◎每頁、每項獨立章節,3分鐘即可輕鬆讀完一個單元 ◎...
國際建築暢銷書權威 Francis D. K. Ching 經典著作 整合設計、製圖、實作三段流程,全球建築院校一致推薦的結構入門專書 【繁中修訂版】
296堂建築室內裝修設計入門課―――― Q&A解說 + 插圖圖解 = 輕鬆理解室內裝修設計! ◎一頁一問,搭配精繪插圖,循序漸進介紹室內裝修設計知識 ◎完整說明細節和整體概念,詳盡導讀室內裝修技法及設計施工 ◎每頁、每項獨立章節,3分鐘即可輕鬆讀完一個單元 ◎日本暢銷建築書作家親授掌握...
台達創辦人鄭崇華憑著熱情與信念, 帶領團隊從校園到廠房、從亞洲到美洲, 10年間打造超過20棟有日光、有和風的綠建築, 實作經驗凝聚成能量,登上世界舞台贏得肯定與尊重
路易斯.康是
◆繼萊特(Frank Lloyd Wright)之後,美國最重要的建築名家。
◆當代建築最重要的精神導師。
◆影響安藤忠雄、改變世界美學的建築大師。
美國建築師、教育家、哲學家路易斯.康(Louis Isadore Kahn, Estonia 1901 / New York 1974),為二十世紀最傑出的建築師之一,發展出一套嶄新的理論性和造型的語言,為現代建築注入新的生命。分散於美國、印度及孟加拉的一些主要作品,都在其一生最後的二十年間完成。作品整合了結構系統、材料、光線、幾何原型、人性價值於一體。他於1971年獲得美國建築師學會金質獎章、獲選美國文藝學院院士,1972年獲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金質獎章。
從美國建築師學會所設立的「廿五週年建築作品獎」(Twenty-five Year Award)便可看出,路易斯.康的作品備受建築專業人士所肯定。該獎項每年只選出一件作品,自1969年首次頒發至2014年以來,所選出的四十五件作品中,路易斯.康就有五件,僅次於艾羅•沙陵南(Eero Saarinen)的六件。兩人最引人矚目的原因不僅是獲獎次數最多,更難得的是,他們在相對短暫的建築生涯中,創造出最多的傳世之作,完成設計作品的良率非常驚人。
本書分三大部分。因為「靜謐與光線」(Silence and Light)是路易斯.康最後的哲學概念,第一部分「靜謐與光明的建築旅程」呈現路康的小傳,介紹路康的成長背景、各階段作品背後的構想與影響。第二部分「空間本質的探尋」,是路康六座代表性作品的深入賞析。第三部分「建築的內在革命」讓我們看到,路康的哲學思考讓硬梆梆的結構、建築設備系統增添了生命力與現代性,誠如他所言「建築是深思熟慮的空間創造」(Architecture is the thoughtful making of space),建築除了機能角色之外,還可以喚起人類永恆價值的情感與象徵意義。
路易斯•康出生於蘇聯所控制之下的愛沙尼亞,原本的姓氏為舒慕伊羅斯基(Schmuilowsky)的猶太家庭,在改名為路易斯•康之前,名為萊瑟-伊澤(Leiser-Itze Schmuilowsky),親朋好友都叫他路(Lou)。本書內文皆已「路康」稱之。
以下摘錄自路易斯.康所說:
◎建築的價值在於能成為社會進步的工具。建築應該要為追求個人與社會的福祉而努力。建築師不僅只是在設計上將房子蓋得更漂亮,更要提出讓大眾能有更美好生活的設計案。
◎除非空間中有自然光,否則不能稱之為建築空間,人工光無法照亮建築空間,因為建築空間必須讓人感受到每年、每季、每日時光的不同……
◎一幢偉大的建築始於不可量度的靈感啟迪,經由一連串可量度的設計過程,最後呈現出不可量度的精神向度。
◎一幢建築物不可量度的精神,有賴於其可量度的實際情況與構件。
◎每本書都是一種奉獻,儲存這些奉獻的地方是近乎神聖的圖書館,向你訴說著此種奉獻。
◎當光線尚未觸及建築物的翼側之前,並不曉得自己有多麼偉大。
◎工程和設計不應該是兩回事,他們必須是同一件事。
◎結構和建築是不能被分開的,它們彼此共生。
◎書本極其重要,沒有人曾經付清過一本書的價值,他們僅僅付清了它的印刷費用。
◎高層建築的基座應該要比頂端寬大,而且在頂端部分的柱子應該輕盈地像是會跳舞的仙女,而在基座的柱子應該因為負擔的沉重而顯得快要發狂,這是因為它們所在的位置不同,負擔的任務不同,因而不應該有相同的尺度。
◎現在建築之所以令人產生「需要裝飾」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我們習慣於將所有的構造接頭美化,也就是隱藏各構件的接合方式;如果未來有可能在蓋房子的同時訓練我們自己的繪圖能力的話,應該從基礎開始,由下而上,停下我們的筆,然後在澆灌或構築的接頭上作一個記號,如此「裝飾」將經由我們表達出建造的方法而產生,並且能夠因此發展出新的構造方法。
◎中世紀建築師用實心的石頭蓋房子,現在我們用空心的石頭蓋房子。以構件定義房子,與用結構定義房子一樣的重要。空間的尺度可以小到像是隔音隔熱構件的中空部分,也可以大到足以穿越或生活在其中。在結構設計上,為了明確表達「空」的概念,刺激了各種空間架構的發展。目前已經發展出來正被試用的各種結構形式,與自然有著密切的關係,它們是持續探索事物秩序的成果。
◎機械設備空間所產生的干擾,必須藉由進一步的發展結構以求解決。整合是自然之道,我們可以向自然學習。
◎一幢偉大的建築肇始於不可量度,當它被設計乃至於完成,必須經歷過一連串可量度的方法,最後必定呈現出不可量度的特質。
◎室內光線由建築形式形塑。這種光線是神聖的光線,這光線確認了每天世界上一個特殊的場所,使我們與不可量度的抽象世界連結。這神聖的光線,浮現於日光與結構的交會之處。
◎假如我們能夠在未來的結構中去隔離機械的設備管線,好像它們也有屬於自己的美學價值,就如同空間也有屬於自己的美學定位,我們也就不需要有任何在建築中隱藏設備的藉口。
◎構造體是一座在自然光線底下的設計成品,拱頂、穹窿、拱與柱子均是呼應陽光特質的構造體。自然光藉著季節與四時推移,細膩的光線變化賦予空間不同的氣氛,光似乎進入了空間並調整了空間。
作者簡介
施植明
法國國家建築師文憑(巴黎拉維列特建築學院)。現任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教授、建築思維研究室主持人。著有:《閱讀巴黎》、《建築省思》、《科比意:二十世紀的建築傳奇人物柯布》、《台北建築MAP》等,並譯有許多建築相關書籍。
劉芳嘉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博士,曾任建築系、室內設計系兼任講師,目前為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師。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