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越積極行動,越陷入無止境的倦怠?」
如果只擁有做事情的力量,而沒有不做事情的力量,
人就像一顆不斷滾動的石頭,陷入無止境的過動、孤立及倦怠。
「反省沉思」也變得遙不可及。
成年以後,就可以投票、去銀行開戶、獨立簽約,那麼── 已經「成年」的你,就等於是「大人」了嗎? 【繁體中文版電子書‧全球獨家‧作者簽名與親手為台灣讀者寫的哲學人生小語】
《茶金》《八尺門的辯護人》竟有這麼多種語言…… 《非常律師禹英禑》裡為什麼有些人聽得懂「沒說出來的話」? 有些人不擅長「讀空氣」? 從熱播影劇到經典老片,原來都跟語言學有關係!? 用18個日常的語言學課題 看70部海內外影劇作品與社會時事 跟著語言學家邊追劇邊認識 語言如何影響我們的人生
影響西方文化兩千年的傳世經典,最完整台灣新譯 一代賢帝的立身處世之道 欲成大器者必讀之書
作者試圖為這價值混亂的當代生活開出解方,處理人類受苦的問題。受苦來自一己的局限及不完美,也來自外界社會的嚴苛和評斷。然而,這一切並不是毫無意義。事實是,人類並不會因為完美而感到幸福。 「除非看到自己正在進步,否則我們不會快樂。」
當代最有影響力的政治哲學家,引領思潮的重要指標 《正義》哈佛教授桑德爾 睽違八年重磅新作 用思辨回應撕裂的世界,當前我們最需要的一本書 只要努力就有機會成功的社會,真的實現了平等與正義嗎? 桑德爾高聲疾呼:我們迫切需要重新思考「成功」的價值。 直視當代社會最重大的課題與挑戰,...
(原書名:不可思議的易經占卜) 國學大師傅佩榮最完整、最深入淺出的《易經》課, 培養你自行占卜解卦的能力, 讓你看懂天道的啟示,解人間一切提問。 傅佩榮國學官方頻道:reurl.cc/mEZgl
識破迷惑人心的把戲、似是而非的話術 理性並非本能,理智需要鍛鍊 《反智》蒐羅了常見的推理謬誤、邏輯缺陷、數字迷思、偏見和陰謀論, 以當今社會的著名事件和近代歷史的精采故事為例, 告訴我們如何識破種種迷惑人心的把戲、似是而非的話術, 以及如何建立分析性思考的能力。
日本超人氣網紅和尚,台灣首度出版! YT「大愚和尚的一問一答」追蹤者突破60萬, 單輯影片觀看突破200萬次 本書集結了來自數百位諮詢者的50個人生煩惱, 以及從絕望般的悲痛中拯救自己的方法。
桑德爾:思考「正義」,才能促使我們思考最好的生活方式。 ★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政治哲學家,引領當代思潮的重要指標 ★引燃全球公共辯論火苗,跨世代熱烈品讀經典 ★哈佛大學最受歡迎、最具影響力的一門課 ★美國電視史上第一次向公眾播放的大學課程 博大精深、文筆流暢且深富人文關懷,這是能夠真正改變人的讀...
★★★★★出版二十年不墜經典★★★★★ ◥◣◥◣◥◣◥◣作者親校增修近七萬字,新增40%篇幅◢◤◢◤◢◤◢◤ ◥◣暢銷哲普經典《自願被吃的豬》作者朱立安‧巴吉尼 ╳ 屢獲年度教學獎的人氣哲學教授彼得‧佛索◢◤ ◣傾力合著思考教戰手冊◢ 除英美哲學論證方法,更添歐陸哲學概念工具,親炙大師原典不再遙不...
皮凱提從稅收與遺產紀錄著手,重新檢視橫跨二十餘國長達二百餘年的數據,分析工業革命以來的全球財富分配動態,藉此提出一套系統而全面的解釋。他運用龐大的歷史實證資料,論證了「資本報酬率通常會大於整體的經濟成長率」。也就是說,有錢人財富累積的速度其實遠遠快過一般人工作收入增加的速度;富人將愈來愈富,而貧...
《易經》看似複雜,其實只教我們一件事: 面對人生無可避免的起伏變化,如何從自己身上找到力量? 一本幫助我們化解內在偏執,轉念面對外在挑戰的《易經》使用手冊
《易經》闡釋的宇宙是一個有機體,靠著陽性的主動力,以及陰性的受動力,彼此相互、相反、相成、相需,生生不息的永遠發展下去。 因此,真正了解《易經》的道理,就會了解禍福相倚、天道無吉凶。吉凶都來自人的欲望,所以最佳的趨吉避凶之道,是修養德行、化解欲望。 這就是《易經》予人最大的啟示:樂天道而...
◆這本3萬多字的哲學書,二○一○年在德國上市兩週,即銷售一空,引起軒然大波
◆特別收錄韓炳哲教授在卡爾斯魯爾大學哲學系的演講稿
◆商周出版編輯顧問林宏濤──撰寫中文版導讀
◆過度積極肯定造成無止境的疲憊,使人孤立和隔離。未來的社會就成了倦怠的社會,雖然倦怠可以是「使彼此關係分裂的倦怠」,一種喪失做任何事的動力的倦怠,也可以是「基本的倦怠」,讓人寧靜和放鬆,因而開啟另一扇視窗。前者是「沒有能力做一些事」,而後者是「什麼都不做」,擺脫日常生活的擔憂,找回生命裡的空檔時間。──林宏濤/導讀
這個時代正悄悄進行著典範變化,強調否定性的規訓社會退下,換上一個過度強調肯定性的功績社會。
從這種典範變化中,作者韓炳哲描繪了現在社會的病理學樣貌──由神經性疾病主導,如憂鬱症、注意力缺陷過動症、邊緣性人格疾患、身心俱疲症候群。它們不是傳染性疾病,而是一種梗塞現象。
這些現象並非肇因於免疫學上的「否定」他者,而是經由過度活躍的「肯定性」所引發的,因此能擺脫免疫科技的預防與防堵。韓炳哲的分析最終導向一種社會現象,他一語雙關地稱之為「倦怠社會」。
這本哲學短論,以綿密細緻的辯證筆觸,刺激我們在過度積極的現代人倦怠中,看到另一幅寧靜的風景:找到「空檔」暫停一切,從「帶有目的性做事」的日子釋放出來,「一起倦怠」。
我們是怎麼進入倦怠社會?
‧過度工作和追求績效,使自我剝削的情形更加嚴重,這比外來者的剝削更加有效率,因為它與自由的感覺同時出現。
‧剝削者,同時也是被剝削者;施暴者與受害者之間的區別,不再像過去一樣能清楚辨識。
‧過度的積極正面也以過度的刺激、資訊和衝動表現出來,它徹底改變了注意力的結構和分配方式。感知也因此變得支離破碎、散亂而無法專注。
‧憂鬱症是人們深受過度積極正面之苦所引發的社會疾病,而它反映的,正是自己對自己發動戰爭的人性。
‧人們以過度的活動、歇斯底里的勞動和生產,來回應變得赤裸而極為短暫易逝的生命。
‧沉思的生活,才能使人類處在應有的存在狀態,不是積極行動的生活。
‧立即反應並隨著每個衝動而行動,已經是一種病態,一種墮落沉淪,一種精疲力竭的徵兆。
‧若只擁有做事情的力量,而沒有不做事情的力量,就會導致致命的過動症。人如果只具備思考事情的力量,思考力就會分散在一連串無止境的事物上。「反省沉思」也會變得不可能,因為肯定的力量,也就是積極過度,只允許「持續不斷向前思考」。
‧毫無節制地致力於效能提升,將導致心靈的壞死梗塞。
‧深層的疲累鬆開了身分認同的箝制。
‧基本的倦怠完全不同於筋疲力竭的狀態,在筋疲力竭的狀態中,人們喪失做任何事情的工作能力。基本的倦怠則被描繪成一種特殊能力,能「啟發」、讓「心靈」動起來。
作者簡介
韓炳哲(Byung-Chul Han)
生於一九五九年,先是在首爾學習冶金學,隨後於德國弗萊堡和慕尼黑研讀哲學、德國文學與神學。獲得博士學位後,於巴塞爾大學教授哲學。二○一○年起,在卡爾斯魯爾設計學院教哲學與媒體學。自二○一二年至今,在柏林藝術大學文化學系擔任教授。韓炳哲著作等身,有《暴力地誌學》(Topologie der Gewalt)、《透明社會》(Transparenzgesellschaft)、《愛欲的臨死掙扎》(Agonie des Eros)、《一窩蜂:數位的觀點》(Im Schwarm. Ansichten des Digitalen)等,暢銷書《倦怠社會》更使他聲名大噪,已翻譯成十一國語言出版。
譯者簡介
莊雅慈(正文)
台灣大學哲學系畢業,德國哥廷根大學教育學博士。
管中琪(講稿)
輔仁大學德國語文研究所畢,自由譯者。
名人推薦
古碧玲 獵果舖共同創辦人
李明璁 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汪文聖 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
沈清楷 輔仁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林宏濤 商周出版編輯顧問
孫效智 臺灣大學哲學系專任教授/臺大生命教育中心主任
馬家輝 作家
推薦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