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tch Taiwan《觀・臺灣》35期-地震
0 則劃線
0 篇書評

Watch Taiwan《觀・臺灣》35期-地震

2 人評分
  • 出版日期: 2017/10/01
  • 語言:繁體中文
  • 檔案大小:10.0MB
  • 商品格式:固定版面 EPUB
  • ISBN: 20757549
  • 頁數: 66
電子書售價:NT$ 75
本書為固定版面 EPUB,建議您使用 mooInk Pro 系列、平板及電腦閱讀。
此雜誌目前尚未開放訂閱。

「地震」是所有生長在臺灣的人的共同記憶,然而有關地震的回顧,卻很少從歷史的角度來談。因為擁有許多地震經驗,人們創造出的地震想像、救災系統、災難語彙,以及災後復原的各種活動,來回應自然的無情,維繫社會的運作。本期《觀.臺灣》便是秉著人文關懷,以「地震」為主題,展現臺灣人在地震帶上生活所創造出的歷史。

詳細資訊

地震這類天然災害發生時,往往造成人心浮動不安。不管古今的人們都同樣感到恐懼害怕與無助,災後人群的互助與重建則是重要的課題。不論是不安或互助的心,都由於地震而「心動」。

本期《觀.臺灣》的封面故事以「地震」為主題,過去通常從自然科學角度詮釋,我們則側重社會文化史的部分。「履歷書」專欄介紹了臺灣從地震神話到當代救災體系的建立,描述古代人們對於地震的各種想像,以及近代國家如何建立救援體制,到戰後公民社會興起,非政府組織及博物館投入救災及災後心靈重建與文化記憶保存的活動。

「人生如歌」專欄,特別著重1935年震災後臺灣人以唱片描述震災情景的解析。災難過後,人們如何重建?我們以東勢巧聖先師廟為例,傳達災後地區居民重建的過程;「典藏物語」則以206地震後物件搶救為主題,說明博物館可以投入災後的文化記憶保存。

除了臺灣的事例外,「鯰繪」反映江戶時期人民如何從地震的相關創作表達對社會現狀的看法。最後,我們也將眼光擴及世界中的重要震災,探討它們對人類社會造成的影響。

目前的科技仍無法完全預測地震,地震發生後隨之而來的種種課題,也將持續考驗著地震帶上的我們,觀看歷史上的人們如何應對地震,或許會對現在的我們有所啟發。

目錄列表

購買說明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