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曾歷經38年的戒嚴時期。在這個時期,人們的言論、生活、學習均受到政府嚴密的管控,而政府也期望將國民培育成自己所需的國民。在這段日子中,人們的生活長什麼樣子?他們對這樣的生活有什麼想法呢?他們曾否想過要擺脫戒嚴的束縛呢?本期《觀.臺灣》從法制、文化和社會三個面向,來回顧這段戒嚴的歷史。
在近代人類政治活動中,有種體制叫「戒嚴」,是一種政府在戰爭或動亂情勢下,將公權力交付給軍事首長,嚴密管控人力、物資等社會流動的「非常狀態」。
當代臺灣社會的成長歷程,也有這麼一個漫長的非常狀態。在38年的戒嚴期間,在政府的口號、命令下,臺灣人一同學習、成長與生活。許多臺灣人自幼就在這樣的規律中成長,多數長成符合政府標準的樣子,甚至用這樣的標準,來審視自己、審查他人。當非常成為日常,我們習以為常,或許,某些部分也變得不太正常。
這一期的《觀.臺灣》,我們從法制面、文化面、社會面,以及國際動態、影視作品,眼看「戒嚴巨靈」的降生與模樣。這部當代政治生活小史,是歷史經驗的整理,或也能成為新世代政治挑戰的啟發與動能。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