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溪多詩人,雲集十宜樓。
平生與我好,奪幟騷壇游。
相思命駕訪,豈憚道里悠。
主人今陳遵,愛客投轄留。
─林癡仙〈十宜樓夜集作〉
完整收錄花壇、大村、芬園、埔鹽、溪湖等五鄉鎮, 曲館與武館的歷史沿革、師承派別與組織活動, 以第一手調查記錄及歷史照片, 呈現彰化縣曲館與武館的歷史風貌。
「台灣史料評析講座」自一九九一年十二月至一九九四年六月,共舉辦二十六回。前十三回,除了陳芳明「二二八史料評析」(1991年12月)之外,彙集成冊,由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出版(1993年12月)。
本書從社會學的角度討論台灣的經濟轉型,指出台灣的產業發展和創新升級已經發展出一種國家模式,稱之為快速跟隨式創新,這種創新是奠基於廠商利用國際產業模組化的機會切入中間段落,並依賴國家機器的政策和公共研發機構的介入,透過利用社會的網絡和聚落關係,來強化這些段落的競爭力。本書也指出台灣這種快速跟隨創新模式...
18世紀開始,來自唐山以潮州府大埔縣為主的客家族群,開始活躍在臺中盆地歷史的舞台上。19世紀中葉戴潮春事件為敘事軸線,族群矛盾與仕紳階級的爭鬥,這些家族的故事隱藏在聚落各個角落的祠堂而流傳著。信仰是文化的根本,廟宇更是凝具社區共同意識的源頭,也是庶民信仰最真實的一面,再印證大埔客家先民與平埔族人在這...
本書分成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歷史的下茄苳堡】。記述最早時期下茄苳堡、東寧時期下茄苳堡、清治時期下茄苳堡、日治及當今下茄苳堡等四個階段的地理環境與變遷。
為了前瞻台灣,我們回顧,發現…… 歷史,從來不是靜止的,它鮮活地存在著,影響我們的現在及未來。所以,為了前瞻台灣,我們必須回顧台灣,且在回顧中找到新發現。 三百年前,台灣已開始了轉口貿易;一百五十年前,台灣已贏得多項「世界第一」的王冠;台灣在一百年前就已是全中國最進步...
★以法國第一手史料、法國視角,重現鮮為人知的台灣地方史! ★近六十張來自法國國家圖書館的珍貴歷史照片完整公開! 從士兵的隨手筆記到水手的航海日誌,從神父的傳教紀錄到報刊的評論文章 透過法國觀點的奇詭稜鏡,凝視一段四百年前開始的傳奇……
鹿溪多詩人,雲集十宜樓。
平生與我好,奪幟騷壇游。
相思命駕訪,豈憚道里悠。
主人今陳遵,愛客投轄留。
─林癡仙〈十宜樓夜集作〉
往昔,有一府二鹿三艋舺的符碼;
今天,人文彰化見證半線風華。
「鹿港八郊」象徵清朝曾有的繁華歲月,今中山路至金盛巷仍保留許多郊商舊址,如意樓與十宜樓為廈郊「慶昌行」的祖厝。「慶昌行」為道光年間廈郊之首,嘉慶年間由陳克勸所創,其崛起與海盜蔡牽有密切關係,而祖厝「意樓」又衍生「尹娘」傳說;「十宜樓」主人相傳為陳祈,將十宜樓經營為「宜琴、宜棋、宜詩、宜酒、宜畫、宜花、宜月、宜博、宜煙、宜茶」之文人聚會場所,傳奇種種,讓「意樓春深」與「宜樓掬月」在鹿港的「八景十二勝」中充滿著神秘色彩,而傳說與史實之間的差異又為何?
本書繼《鹿港意樓》之後,續探慶昌家族史,藉由意樓及十宜樓,解開陳家傳奇的面紗,瞭解其從商販之家轉為士紳家族的歷程,及與地域社會發展的關聯性,進而理解從經濟鹿港轉化到文化鹿港的過程。
本書特色
意樓與十宜樓名列鹿港八景十二勝,因家族傳奇而充滿神祕感。本書藉由探討意樓與十宜樓,瞭解慶昌家族從商販之家轉為士紳家族的歷程,進而理解從經濟鹿港轉化到文化鹿港的過程。
李昭容(1971~)
彰化鹿港人,中興大學歷史學博士。現為彰化女中歷史老師、朝陽科技大學兼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台灣史、家族史與文化史。著有:《鹿港丁家大宅》、《日治時期彰化地區文化事業之研究》、《鹿港意樓》。相關專文有:〈從工匠到藝師──探究傳統藝師李松林之成就歷程〉、〈鹿港木作家具的歷史考察(1895~2003)〉、〈日治時代之高等女學校研究──以彰化高女為例〉、〈1910年代公學校教師的時代相貌──以《黃旺成先生日記》(1912-1917)為中心〉等十多篇。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