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盧溝橋事變到珍珠港事件,這段期間的中美關係,到底經歷了何種變化?
特別是中國政府對美外交的決策過程是什麼?由何人執行?
中國的外交目的是什麼?談判的技巧如何?美方的反應是什麼?
中國政府在這段時間內,總體的得失又當如何評價?
當戈巴契夫成為蘇聯共產黨總書記,並挑選謝瓦納茲作為外交部長時,冷戰還看不到盡頭。沒想到蘇聯領導人居然展開了驚天動地的內部改革。極權政體、計畫經濟、莫斯科對遼闊疆域與周邊民族的鐵腕控制,一夕瓦解。 這一切如何憑空而生?《意外的和平》提供了最細膩、權威、完整的紀錄與解答。
為什麼身在二十一世紀的民族國家裡,卻對帝國大唱讚歌? 帝國難道不是殖民、侵略、種族歧視、宗教壓迫、不平等條約的化身嗎? 不!—— 本書以權力運作、差異政治與互動交流為分析核心, 直探兩千年來各大帝國的權力政治,徹底顛覆你對帝國的負面認知。
東、西方第一場真正的衝突,從此拉開兩千多年來東西方文明衝突的序幕,並埋下「伯羅奔尼撒戰爭」的近因。 《波希戰爭》敘述戰爭的前因後果及全部經過,是一部充滿野性的磅礴史詩。書中還原了波希雙方驚心動魄的激戰場面,不論是西元前490年的馬拉松之戰,或斯巴達300勇士在溫泉關隘口血戰「萬王之王」薛西斯,...
所有人談論凱撒,幾乎都從中年說起,雖是天才卻大器晚成。本書利用當代各種資料,介紹他的家世背景、教育、居住環境、家族關係,以及母親的影響。少年凱撒曾近距離面對死亡,姑丈馬留斯殺死兩位伯父,其後更使他受到蘇拉追捕。
一個擁有16億信眾的宗教及其文明是如何看待人類文明的歷史? 作為一位移民美國的阿富汗裔穆斯林,作者塔米‧安薩里為了讓目前在伊斯蘭世界的政治涉足很深的美國能對伊斯蘭與穆斯林多一份理解,為此以英文寫作而完整的敘述伊斯蘭的整部歷史——從伊斯蘭曆元年到伊斯蘭曆一四二一年(西元622年~西元2001年)
繼《看得見的世界史》與《德意志》,BBC廣播四台和大英博物館又一攜手磅礡巨作 藝術史大師尼爾・麥葛瑞格帶路,探索信仰與人類社會交織的複雜歷史與關係
哈布斯堡家族,歐洲歷史上最顯赫、統治領域最廣的王室 哈布斯堡是如何在一片充滿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中歐建立綿延數百年的統一帝國? 她又該如何面對工業革命、啟蒙思潮、法國大革命等時代變局?
★全球翻譯32種語言.暢銷20萬冊.橫掃12項國際大獎.唯一中文版 ★《經濟學人》、《紐約時報》、《金融時報》年度選書 20世紀最黑暗的歷史現場,不在德國或俄國,而在納粹與蘇聯之間的血色東歐。 見證普利摩.李維未能記錄的屠殺真相,漢娜.鄂蘭理論之外的極權全貌。
《永遠的零》真實翻版!衝擊人心的紀實作品 日本熱銷22萬冊!揭露連日本人都為之震驚的特攻實像 一個不被期望的特攻生還者,一段在恥辱與榮譽之間的生存搏鬥,直視二戰日本最駭人聽聞的作戰行動,以及特攻背後的深層心理
──────────── 西亞 ──────────── 現代治理的挫敗處,大國博弈的焦點處,各種主義教條的競逐處 100年前,鄂圖曼帝國解體,西方列強進駐劃界, 自此開啟西亞地區百年來不斷動盪的歷史。 100年間,有新的國家誕生,有舊的國家支離破碎; 100年間,有人找不到家鄉,也有...
國家內憂外患的解套之書。 「不關心政治,就等著被糟糕的人統治。」―柏拉圖 當代最具權威性作家, 套用個人創傷的心理療程, 拆解七國如何挺過三大類危局, 借鏡歷史,在動盪中找到曙光。
戰火越是靠近,日本反抗越是堅定 美國只想盡快結束戰爭,不管用的是什麼手段 原子彈兩聲巨轟,敲醒日本投降的覺悟 人類釋放出地獄之火,成為史上最慘烈的結局 帝國的一起一落,就在那瞬息之間
=拆解極權者手法,臺灣人必讀= 俄羅斯如何在多個不同的當代戰場對民主的烏克蘭發動攻擊? 烏克蘭人如何以不同方式化身「平民戰士」,抵抗摧毀自由的極權之手? 值此獨裁與民主間的抉擇時刻,與擁有強大軍備極權為鄰的烏克蘭,如何以抵抗意志與勇氣震撼全世界?
解放黑奴、人人均富,原為共和黨創黨初衷。 為何如今淪為財閥企業、反智、白人至上主義的代言人!? 從林肯、羅斯福,到雷根與布希, 探索共和黨意識形態180度大翻轉的原因,從中透視美國的光明與黑暗。
中華民國臺灣――既非「中華民國」也非「臺灣」! 蔣介石如何「借殼」民國,讓臺灣建國「上市」? 分析冷戰時代,臺、美、英、中、蘇、聯合國等各方角力 完整解答臺灣的國家主權與國際地位爭議!
何以在1937年7月盧溝橋戰事爆發時,美國政府認為事不關己,
而到了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時,美國政府卻十萬火急地促請中國成為並肩作戰的盟友?
齊錫生最新專論《從舞臺邊緣走向中央:美國在中國抗戰初期外交視野中的轉變1937-1941》完全解答
中華民族自從和西方帝國主義國家建立現代化外交關係以來,八年抗戰最根本性地改變了中國和西方的交往,也改變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回顧在1937年盧溝橋事變前夕,中國依然是「半殖民地」,列強在中國瓜分土地,控制中國的各種資源,但是到了1945年大戰結束時,中國的國家地位徹底改觀,列強廢除了一切不平等條約,在主權和治權上,中國成為一個充分獨立自主的國家,在戰後新建立的國際秩序裡,中國還成為世界四強之一。
導致此項蛻變的最關鍵因素是,中國在珍珠港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立即和美國、英國和蘇聯結為全球性戰略盟友,對抗德國、日本和義大利的軸心國同盟,而其中特別具有決定性因素的是中國和美國的結盟。
從盧溝橋事變(1937年7月)到珍珠港事件(1941年12月),長達53個月之間的中美關係,到底經歷了何種變化?齊錫生《從舞臺邊緣走向中央:美國在中國抗戰初期外交視野中的轉變1937-1941》一書向讀者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此外,《從舞臺邊緣走向中央》嘗試把這段期間領袖人物的形象、個性、心理狀態、內心深處的盤算策劃等盡量予以呈現,舉凡蔣介石、孔祥熙、宋子文、陳光甫、胡適等人的私人檔案,日記等等,都提供讀者極大的啟示。
作者簡介
作者:齊錫生
臺灣東海大學畢業,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1967年開始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校區)教書,1990年到香港,參與香港科技大學建校工作並任教。教學研究興趣包括國際關係理論,美國外交,和中國近當代內政外交問題。年輕時業餘愛好包括做木工,修房子,修汽車,爬山,射擊等。老來還希望能夠學會彈鋼琴和說西班牙語。目前仍在做學生。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