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一九七○~一九七三年間,美國國務院外交官員,針對台灣各界的私密訪談報告,揭露出一般政府公報看不見的真實聲音。
內容跨越聯合國代表權、台美關係、台日關係、蔣家政權交棒、內政改革等諸多台灣當時面臨的內外處境與問題,是還原此段歷史的重要拼圖。
瞭解歷史的過往,是展望台灣未來走向的基石,這本書絕對是值得所有台灣人深思的課題。
毒從海上來,銷往何處去? 那時的「福爾摩沙」怎就成為今日的「有毒之地」? 吸不完的毒,戒不掉的嗨:一座遺世而獨立的島嶼,怎就上了癮?
本書以三大篇十個章節的篇幅,從軍事情報、政工、白色恐怖、外交、台獨運動、民主化、本土化、民生與經濟建設、兩岸關係等全方位的視角,剖析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播遷台灣後蔣經國與其政治生涯。 這段歷史過程呈現了國府於國共內戰中潰敗、自大陸倉皇撤退播遷來台之後,如何在風雨飄搖中站穩腳跟,並利用冷戰...
當一群深具野心、勇於跨海工作的人,撞上僵固的法律與移工制度; 這就是在「另一面」的臺灣,正不斷發生的事。 ☆★收錄2019臺灣新聞攝影大賽系列照片第一名作品:屍骨還鄉路 ☆★深入田野,看見來臺移工的真實血肉與人生
「一本在最近三十年出現的新的史料條件以及研究成果上,展現臺灣戰後政治史研究新水準的作品。」 ──若林正丈(東京大學、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戰後臺灣政治史: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作者) 在新的歷史時刻,重探我們的過去,思索我們的未來。
《意外的國度》探討「中華民國在台灣」究竟是如何形成的,而這個歷史過程中,美國所扮演的角色又如何轉變。台海兩岸兩個中國政權的存在──一個控制中國大陸,一個控制台灣島──常被理解為中國內戰不可避免的結果。蔣介石的國民黨遭毛澤東擊敗後逃到台灣,建立一個與中共相抗衡的國家,從而創造出國際間棘手的「兩個中國」...
地動天搖、樓起樓塌,從 1912 年到 2018 年,中華民國的斷交史歷經了哪些演變?在外交雪崩之後,未來又將走向何方呢? 本書由「法律白話文運動」團隊集體書寫,透過十篇文章,從歷史與法律的角度,剖析中華民國外交與斷交史上的曲折演變。
公視年度時代生活劇《茶金》的靈感原型! 一本充滿恩怨情仇的茶商家族回憶錄, 一部記錄真人實事的臺灣地方發展史!
國家內憂外患的解套之書。 「不關心政治,就等著被糟糕的人統治。」―柏拉圖 當代最具權威性作家, 套用個人創傷的心理療程, 拆解七國如何挺過三大類危局, 借鏡歷史,在動盪中找到曙光。
臺灣到底是「意外的國度」,還是「必然的國度」? 蔣介石、蔣經國、李登輝,可否稱得上是「意外的國父」? 臺灣的誕生,是中共、國民黨、美國、臺灣人等四方角力下的不完美妥協? 還是臺灣人民奮鬥的結果及歷史的必然?
臺語課本九十年前就有了? 阿公小時候讀的三字經和百家姓是MADE IN TAIWAN的特別版本? 那個年代的臺灣孩子,都讀什麼書長大? 私家收藏珍稀蒙學文獻大公開 再現臺灣早期私塾師生互動場景 原來,臺灣孩子曾經是這樣長大的!
臺灣山地自然史失落的環節 以百萬年的尺度追尋高山植物的地理起源與身世 從橫斷山、東海大陸棚到琉球支路,臺灣的高山與植物揭示我們與世界的獨特連結 ★本書特別收錄,〈植物圖集──從橫斷山到臺灣,以及間斷分布〉,為作者來自橫斷山第一手的生態與山岳影像。
荷蘭萊頓大學博士鄭維中,深入荷蘭文、中文史料研究, 超越民族國家史觀、陸上帝國疆界, 以世界史角度,看見十七世紀東亞海上的無國家空間,與其中的行動者。 這段歷史與台灣早期歷史關係密切, 本書在世界海洋史中看見台灣,是了解早期台灣史的必讀之作。
若歷史真會捉弄人,台灣人民對這個時期的歷史,感受會尤其深刻吧!——吳釗燮(前駐美代表)
台灣人唯有認知過去的歷史,才能走出被掌控左右的命運。——張炎憲(前國史館館長)
一九七○年代初期,對蔣家政權和台灣人民都是危疑震撼的年代:強權關係的調整威脅到國民黨政府的生存,和台灣人民的前途。
在危疑的年代,國民黨政權與台灣人民都有何去何從的徬徨,也在努力尋求對策,以免再淪為另一政權的殖民地。在危疑的年代,「反共」是台灣內部的共同語言,但那並不是蔣介石「反攻大陸」神話的反共,而只是抗拒中共接管台灣的反共。
經歷那個年代的資深美國外交官,把那個時代稱為塑形期,或轉型期,代表美國在韓戰之後因應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兩個政權之政策的改變,和對台灣新政策的形成。
這一本書就是要還原當年被掩沒、卻可能是最真實的聲音:這些美國外交檔案是當年朝野人士與美國外交官的私密談話紀錄。這些外交私房話,目的不在公開流傳,不是供「公共消費」,因此,可能是更坦白,更可信的真心話……
編譯者簡介
王景弘
歷史並不是本行,但當年在世新聽沈雲龍教授警告,現有民國史「五四運動以後的部分都不能信,我也不能講」,備受震撼,影響到日後工作、研究與寫作的方向。
在《新生報》與《聯合報》當了七年記者,深感威權統治下資訊的禁制,決心出國進修,尋找國民黨教育不讓人知道的歷史答案。一九七一年赴美,先後就讀密蘇里大學及馬里蘭大學,看了大量在台灣看不到的書。
一九七五年回台灣,翌年奉派紐約,參加蔣經國指定、用以對付「中共統戰」的華文報紙。兩年後轉華府擔任《經濟日報》、《聯合報》特派員,有機會搜集美國外交文件史料。
在二○○○年時,曾出版《採訪歷史--從華府檔案看台灣》(遠流),以解密官方文件記述「蔣介石集團」被趕出聯合國、台灣民主化、美國因應台海危機、蔣介石的反攻大陸夢、中美共同防禦條約談判等十大事件交涉內幕。
童年在斗南度過,對「二二八」事件並無記憶,父親在世時,父子從未談過這段往事,也未探詢他珍藏那些精美武士刀的下落,引為終生遺憾。為紀念多桑這一代和他們受過的苦難,於是編譯美國外交官有關「二二八」的電報,在二○○二年出版《第三隻眼睛看二二八》(玉山社)。
國、共愚民,濫用開羅會議新聞公報,扭曲台灣主權歸屬,編譯者以美國外交檔案及《顧維鈞回憶錄》為基礎,撰寫《強權政治與台灣--從開羅會議到舊金山和約》(玉山社),揭開兩件大事的來龍去脈,於二○○八年出版。
二○○四年,在《慣看秋月春風》(前衛)一書中,以台灣記者角度,回顧從事新聞工作時代的環境和在華府親歷的美國與台灣關係重大轉折。
二○一一年出版《1949 大流亡》(玉山社),透過美國外交官看國民黨政府崩盤的狼狽,是編譯者運用美國外交檔案,撰寫或編譯的第四本政治內幕。
今年,再度以美國外交檔案中有關一九七○~一九七三年間,美國外交官針對民間私人的談話紀錄報告,完成本書《列入紀錄:危疑年代(1970~1973)的台灣外交私密談話》,希望藉以補足在官方宣言之外,人們對此時代的理解與想法。
這六本書都環繞一個主軸:還原歷史真相,提供國民黨不願人知的歷史事實。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