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窮志會短,但是教育給我們遠見,使我們跳脫目前的窘況,看到出了困境後的未來。畢竟不景氣是暫時的,人生是長久的,只要能撐過去,即使現在看起來是山窮水盡,也會有柳暗花明的一天。人民能撐得過今天,國家就會有明天。這本書的副標題「希望,給生命力量」用意就在此。
沒有命定的天才,只有教出來的人才。「三分天注定」強調家長要關注孩子的差異性,正是這種差異為後天教育可以發揮的作用提供了平臺和基礎,突顯每個孩子的個性必須得到尊重。「七分靠教育」說明教育雖非萬能,卻能對孩子的一生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家長把握好這七分,孩子的未來就大有可為。
沒有命定的天才,只有教出來的人才。「三分天注定」強調家長要關注孩子的差異性,正是這種差異為後天教育可以發揮的作用提供了平臺和基礎,突顯每個孩子的個性必須得到尊重。「七分靠教育」說明教育雖非萬能,卻能對孩子的一生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家長把握好這七分,孩子的未來就大有可為。
社會的改變必須從人的改變做起,而人的改變必須從思想教育做起。家庭是最早的教育場所,教改一定要從父母的觀念改變起,讓父母看到出社會後,念什麼大學、考第幾名不重要,重要的是服務的熱情與敬業的態度。 人生要做自己想做的事,因為人不可能什麼都有,所以如何選擇很重要。不過,無論選擇的標準是什麼,只要它是有意...
本書收錄作者超過五十本書的閱讀推薦,含括兒童文學、青少年勵志、科普知識、親職教育及生活啟發等面向,從知性閱讀到感性閱讀一應俱全,是闔家讀書計劃的最佳指引。
洪蘭教授善於透過日常生活的觀察,提出她對親子關係和教育的觀點,給父母師長建議。因為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在現代這個多元發展的社會,很多觀念必須改變,各式各樣的才能都應該受到重視;如果父母師長能吸收認知心理學及神經科學方面的專業知識,就越能幫助孩子有效學習。
改革最主要是改「心」,只改制度心不改時,再好的美意,也不會有好結果。雖然「心」的改變是緩慢的,但是只要秉持著一鏟一鏟挖壕溝的努力,有朝一日,終將水到渠成。
《被討厭的勇氣》親子實踐版 岸見一郎的第一本教養書 不責罵、也不讚美,才是最好的教養 父母只要無條件信賴孩子、肯定他們的價值 孩子自然會長出獨立面對生命的勇氣
本書集結了洪蘭教授在親子天下、遠見、天下、聯合報、國語日報等專欄文章,以洪蘭教授對於近年來的社會現狀,抒發自己對於親子相處、教養、教育現狀、時事、腦部激盪,以及生活中的事件所引發的種種感想,激發出父母與兒女、師長與學生,甚至是政府與人民不同的想法與觀念改變。
關於如何當一個好父母這件事 孩子永遠是我們最好的老師! 生孩子容易,養孩子難,教孩子更難! 王浩威醫師的親子門診故事,陪伴你跟孩子一起成長!
本書收錄蘇明進老師在《親子天下》雜誌的專欄文章,彙整出20個老師、父母經常遇到的教養課題,以及老ㄙㄨ老師從問題的本質體悟到最務實的根本解。
每個孩子都想做好孩子,然而不都有機會;最需要鼓勵的孩子,往往最難得到鼓勵,父母、師長要先成為一面明鏡,好映照出孩子美善的心。 本書根據阿德勒心理學的觀點,深入淺出介紹鼓勵的原則、語法及範例,釐清鼓勵和讚美的差異,各章穿插許多動人故事,邀請父母、教師一起以鼓勵成就每一個孩子!
打破全世界對弱勢孩子學習困境的成見,全美擴展最快、成效最佳的教改體系!從嚴重落後,到大幅領先的學習教育法!每一個老師都應該知道的班級經營魔法! 你將讀到一群絕不放棄、熱情有幹勁的老師,打敗一切障礙,以靈活的教學,帶著所有的孩子,樹立勇氣、毅力、專注與希望。 「只要你努力,不會永遠都站在輸的這一邊」。...
美國心理研究協會做了一項研究:遺傳因素和家庭教育,哪一個對孩子的智商影響較大呢?研究的結論是:遺傳和家庭教育所起的作用幾乎相同。也就是說:做家長的你也許沒有最高的智商,但只要方法正確,你就能培養出具有最高智商的孩子。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不要把財富留給孩子,而要把孩子變成財富。
「請問醫生,我的小孩只喜歡自己玩,他是不是自閉症?」 「我的小孩坐不住,難到是過動症?」 「我的小孩洗手都洗好久,我怕他有強迫症?」 「我的小孩上學哭不停,是分離焦慮症嗎?」 為了這些「用心,只是找不到方法」的父母們, 本書作者劉貞柏醫師找出25個最常見的教養問題,提出各種彈性的思考方式。...
洪蘭說了這樣一個故事:
「我在唸高中時,有一部電影《我愛西施》非常轟動,是奧匈帝國皇帝約瑟夫與皇后伊莉莎白相戀的故事,電影中的男主角英俊,女主角美麗,不知羨煞多少有情人。
「一九八一年,男主角卡爾.波恩受邀上一個德國的綜藝節目,節目中特別來賓和主持人針對各種「不可能的任務」打賭。那天賭的是坐在電視機前的觀眾有三分之一的人願意捐出一馬克來幫助世界上最窮苦、最無助的人,如果賭輸了,卡爾?波恩就得親自到世界上最窮困的地方體驗貧苦的滋味。結果那天晚上共有一千八百萬人收看這個節目,但是只收到一百五十多萬馬克,不到三分之一,他輸了。雖然在節目結束後民眾仍然繼續捐款,但卡爾認為輸了就是輸了,不可食言,於是就帶著錢到因長期內戰,人民顛沛流離的衣索比亞。他不是蜻蜓點水的把錢花掉了事,而是長期住下來,實際動手幫助這些可憐的難民,興建學校、開闢農田,讓老百姓有飯吃。他的義舉贏得許多人的感動,二十年來一共募得了一億七千五百多萬歐元,全數投入衣索比亞的建設。
「二○○三年三月,卡爾.波恩七十五歲生日,德國電視台為他製作了一個特別節目,表揚他對衣索比亞的貢獻。在電視上,他已垂垂老矣,無復當年的英姿,但是卻更令我感動。二十五歲的卡爾?波恩吸引我的地方是因為英俊瀟灑,七十五歲的他卻是因為品德高尚、無私奉獻。」
洪蘭把她的感動化成行動,在字裡行間大聲疾呼,為偏遠地區學生出錢出力。這個世界並不美好,所以才需要有能力的人來奉獻。每個人都可以留下比個人生命更長久的事──那就是創造希望!人一生一定要做一件對別人有益的事,我們可以從今天開始,付諸行動,讓世界不一樣。
『人窮志會短,但是教育給我們遠見,使我們跳脫目前的窘況,看到出了困境後的未來。畢竟不景氣是暫時的,人生是長久的,只要能撐過去,即使現在看起來是山窮水盡,也會有柳暗花明的一天。人民能撐得過今天,國家就會有明天。這本書的副標題「希望,給生命力量」用意就在此。
現在政府既然已經舉債發放消費券來對抗不景氣,何不再多舉一些債用在教育上,多請優良老師來輔導學生,改善教育環境,通盤發展教育呢?「酒肉穿腸過」──消費券吃完一宵就回歸到塵土了,「教育心中留」──提昇教育、開啟孩子的心智才是國家長久之計。』──洪蘭
作者簡介
洪蘭
加州大學河濱校區實驗心理學博士,曾在加州大學爾灣醫學院神經科作博士後研究,於聖地牙哥沙克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員,並於加州大學擔任研究教授。一九九二年回台,先後任教於中正大學、陽明大學,目前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近年來有感於教育是國家的根本,而閱讀是教育的根本,前後去過台灣大大小小超過一千所的中小學作推廣閱讀的演講。除積極投身科學生根及閱讀推廣工作,十多年來致力於譯介心理學、生命科學等領域書籍,已翻譯三十多本書,並於各大報章雜誌發表文章,相關寫作專欄集結成十一本書,並曾獲選為金石堂書店年度出版風雲人物。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