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記》是南戲藝術臻於極品之作,高明將它原本為民間戲曲的層次,提升到文人創作,使其能雅俗共賞。魏良輔《曲律》稱之為「曲祖」,後人亦稱之為「南曲之宗」,「傳奇之祖」。當時宋代寒士只能憑藉科舉晉身仕途,常以與權貴聯姻,而導致背棄故鄉親人妻子不顧。高明將此現象改寫,希望能使現實中悲慘的結局有所昇華。
這廂,趙五娘在故鄉盡孝侍奉公婆,自己吃糠維生,卻遇飢荒待而公婆去世,於是孤身揹著琵琶上京尋找夫君;那廂,蔡伯喈遭丞相強逼娶其女,他思親欲返鄉朝廷不允,後遇見上京尋夫的五娘,最後蔡伯喈偕同牛女與五娘同返故鄉團圓。
《琵琶記》是高明據南戲《趙貞女》改編,原本為蔡伯喈置雙親不顧追求榮華富貴,背棄貞烈妻子遭雷擊。高明改為主角蔡伯喈盡忠盡孝,偕同新妻子牛氏與孝婦趙五娘同返故鄉生活的大團圓結局,與負心漢之情節大異其趣。改本主要為了宣揚封建道德思想,以收教化民生之作趙五娘是全戲中最突出的角色,她犧牲自我盡孝與貞烈不移的高貴情操,讓讀者感動之外還共掬一把同情淚。全戲曲共四十二齣,其中趙五娘〈吃糠〉一齣至為動人。第二十一齣〈糟糠自厭〉:「這糠我待不吃你啊!教奴怎忍飢?我待吃你啊!教奴怎生吃?思量起來,不如奴先死,圖得不知他親死時。」
高明,元末明初戲曲家(約1305~1359年),字則誠,號菜根道人。出生於南戲發源地溫州。與當朝政治理念不合,辭官後過著隱居專心創作戲曲的生活。《琵琶記》為其代表作,在其中描寫了當時社會黑暗之現況。高明有詩文集《柔克齋集》但已佚失,另外的戲曲作品《閔子騫單衣記》也佚失。
目錄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